我们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典型引领自家孩子,来鞭策鼓励自家孩子,实则不是鼓励而是刺激。看似正确的出发点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孩子自上学以来,我也曾用“别人家孩子”如何自觉主动学习,如何刻苦努力,如何懂得上进自强来教育我儿子,而且言谈当中,总会流露出艳羡的神情,我不是孩子,也不知道孩子怎么想,孩子从不顶撞大人,极其懂事,每到此类时候,他也只是默默听着,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想孩子的那时的神情,也理解了他其实有不服气、不赞同的想法,只是没有表达而已。
现在想想,我很无聊,也很无知。
其实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作家长的总怕孩子会骄傲、会懈怠,于是乎,惯常用“别人家孩子”来提醒提醒。
实际上,我们从小读书到大学毕业,身边从不缺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然而,我们心里清楚,学习成绩并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很成功,且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可能总保持着成绩优异,成功的路上的人到底还是要越来越少。曾经成绩优异的大多数人,也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慢下了脚步,不乏有躺平者,而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者,反倒后来居上,赢得了一个个的成就。那到底谁更成功?
其实,这种现象叫做结果偏见,觉得成绩好,就能证明整个人哪儿哪儿都好,现实中变成反面教材的孩子比比皆是;觉得工作中能力突出、业绩突出的人,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这个结果掩盖掉了,觉得一些人经过努力收获了财富,就能证明此人十分有本事,其他方面的缺点都可以忽略,现实中变成反面教材的比比皆是。所以说,结果正确,不见得取得结果的方法就正确,避免偏见,正确看待结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质疑与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