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秘与新闻业的未来
作者:戴威·福尔肯弗里克
译者:赵奕

这本书主要是揭秘《纽约时报》这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权威媒体的运作,该报的头版如何诞生、它们背后的故事?我觉得本书的一个特点还在于它汇聚了美国知名媒体人的见解,每章结构是主讲人简介+其见解。所以如果要说本书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它提供了一种来自于深度扎根于新闻事业的从业者们,他们在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转型阵痛、对新闻业未来的探讨思索、与市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吧。
目前读完第一部分,稍有所感,以做笔记。
0.前言
可能最近在上新闻叙事学的课,总是在讨论如何叙事——因此前言这种从时报办公区的细节切入的视角,也让我有了读新闻的错觉——自然,从广义上看,这本书于我而言未必不是“新闻”。
David从《纽约时报》搬入曼哈顿新摩天楼说起,以新旧办公空间环境的对比来隐喻这份报纸“正在褪去守旧报业公司的外壳”。2007年,新办公区的大堂举办这一场名为“活字印刷”的展览,“旨在向该报的传统致敬”。多么有趣,那年我应该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沉浸在印刷物与电视媒介之中,远在异国“纸媒”却已快成为历史,数字化媒介时代悄然而至,互联网即将席卷全球。
David简述了在新闻产业颓靡的背景下,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新闻形式,同时纸刊销量与日俱减、而读者却又对线上新闻付费意愿不高。新闻报刊——服务于大众,同时从中获益的双赢关系所受冲击巨大。然而社会却并不能失去这样一个“公共物品”,新闻与报刊自有其价值——但他并非没有替代品。传统新闻媒介深陷困窘之时,新兴媒体平台跃然而起,他们具备传统报刊的能力,《纽约时报》的地位也因此而开始动摇。
1.《纽约时报》
这一整块部分选择了2010年前的新闻从业者、与之相关的人士。其中包含了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过的记者、编辑等,也有曾经对《纽约时报》进行纪录片拍摄的外部人员,可以说是有多层次、多侧面、内外视角。2000-2010年应该是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互联网平台兴起,纸媒迫切转型却承受阵痛,新闻的本质也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不断显现,争议不断;新闻载体的形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却面临着组织、品牌等各方面的障碍与考验……从选择的分享人、关注视角来看,主要从时报内部去揭示其运作逻辑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1 《头版》背后的故事
(1)总结与摘要
本节来源于安德鲁·罗西、卡特·诺瓦克夫妇,一对拍摄纪录片的夫妻档。他们前去拍摄关于网络2.0时代的青年才俊的纪录片,其中包括了《纽约时报》。David选择用安德鲁拍摄纪录片的视角去解读2009年的《纽约时报》。
那年的《纽约时报》深受互联网媒体的冲击,运营亏损,前景低迷,还深受各种质疑:
大名鼎鼎的记者可否离开古老的媒体大本营,凭借着自己的Tumblr和twitter账号成功?还有人把报纸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吗?《纽约时报》还能存活吗?Netscape创始人之一马克·安德森,他曾呼吁《纽约时报》停止出版纸质版,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报刊中许多人都认为媒体界在走向毁灭,更是权威的毁灭与转变,而这种毁灭的状态则是:
“主流媒体的权威遭受侵蚀并非如同一场爆炸,而更像是缓慢的燃烧。”
(而所有互联网媒体的兴起)都如滚雪球般积攒着可供大众参阅的言论,可忽然之间,网络成了主流,而《纽约时报》现在成为市场中许多、许多、许多声音中的一种。
(这三个“许多”,真是让人倍感凄凉。由权威地位,沦为众多声音之一。正是权威的消解与媒体界原有结构的瓦解吧。)
在技术加持下的互联网也具备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能力,这甚至让同样身为传统媒体的《纽约时报》感到不被需要,它作为新闻媒介的意义在某些时候似乎已经消逝。
维基解密的阿桑奇将英国路透社寻找两年却无果的一段视频——美军武装直升机射倒地两名记者与数名伊拉克市民。并发布在了YouTube上。
没有人需要像十几年前“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丹尼尔那样,将数万页秘密文件拿给《纽约时报》记者。“丹尼尔需要纽约时报,而维基解密不需要。”
——这种不需要,让媒体的意义也不复存在,而这种无意义感,才是最大的危机。《纽约时代》已成为一种“曾经的”权威,“仿佛是前数码时代的遗存”。
(2)我的看法
当基于互联网兴起的各种新闻网站、媒体网站卷入市场时,它们拥有传统报刊提供新闻服务的同时,还能保证更快、更迅速、采用多媒体……这是纸质媒体终身无法超越的。而这种冲击首先表现在市场的低迷上,用户的离场,才是传统媒体死亡的丧钟。可以说2009年后的《纽约时报》就处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形态的转型期,是技术推动了新时代的到来,因而需要它做出改变。
文中多次提到“权威”,联想发散,我首先想到的是“话语权”这个词,百度百科对此的解释是“主体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权力,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我认可这种定义。
话语权影响传播力,进而决定影响力。在纸媒时代,信息的传输、接受渠道有限,且以中心化、单向度传播为主,同级之间的横向传播路径缺乏,从而让媒体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而今,网络时代,点与点之间都形成链接,横向传播通路实现,网状传播成为现实。这让传播由“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单向度”变为“双向度”。并且由于技术赋能,网络传播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最终导致长尾传播主体话语权的崛起,从而瓦解了以权威媒体为中心的话语结构,影响力格局自然随之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