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可能你不是那最富有的1%,但你可以给与的,也许还有更多。
几年前,《纽约时报》的头版刊载了一篇题为《工薪阶级百万富翁》的文章。记者发现不少硅谷的百万富翁丝毫不觉得自己富有。他们中有一位这么说:“现在的几百万跟过去没法比啊。”《纽约时报》本周日登了一篇专栏,作者曾是对冲基金交易员,他说:“去年,我在华尔街拿到的奖金是360万美金,我很愤慨,因为这太少了。”
我们经常会吐槽有钱人,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上个星期,乐施会发布了全球不平等现象报告,报告指出世界财富金字塔顶层的85个人的财产相当于处在金字塔底部50%的人口所拥有的财产的总和。世界最富有的那1%人拥有1100亿美元财富,这是处在收入金字塔底部的35亿人口财产总和的65倍。
但如果你读了这份报告,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导致全球收入不均这一问题的责任人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受过良好教育,能够访问互联网,支付得起智能电子设备所需的电费,有时间阅读,那么你应该算是富有的,至少足以为这世上的穷人多做些事情。那85个最富有的人可能要为全球收入不均问题负主要责任,但我们中没有人脱得开干系。
为了改变这种结构上的收入不平等,光靠纳税和祈祷是不够的,还要做慈善,而且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能力做慈善。即使争取上调最低工资,努力消除纳税漏洞,增加对外援助,加强财政管理,加大医保及教育投入,仍然是不够的。
贪婪就像一套量身定制的西装:无论你挣多挣少,它总能跟你的生活方式无缝贴合。跟土豪比富,比完后自怨自艾是容易的;而跟穷苦的人比穷,去思考我们能奉献多少则难得多。经济浪潮可能会让豪华游艇愈发地水涨船高,可就算我们只有小艇和救生船可以搭乘,也可以伸手支援那几十亿溺水的穷人。
目前美国的经济不太稳定,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许多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所以我们可能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但事实上,我们中仍有许多人的贫困是想象出来的: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却总奢望过上更奢侈的生活。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所拥有的东西都远多于生活所必需的,花费的很多都是不该花的,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对我来说,慈善跟十一奉献密不可分,我捐献的可不是交完账单付完贷款后剩下的零头,而是我所有收入中最顶端的十分之一。我发现如果我拿到钱后不立刻捐掉,就总会找出不捐献的借口。对我来说,捐献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无论是捐给教会还是红十字会。但对你而言则不必如此。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写过一本了不起的书《你可以拯救的生命》, 书中细致地讲述了慈善发展史。他提出,我们每个人都该至少捐赠1%的净收入,这标准可远低于任何宗教卷宗的教导。辛格说,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件奢侈的事是可以放弃的:外出吃饭,出于时髦而非需要买衣服,喝瓶装水,更新换代电子设备,过昂贵的假期等等。
做慈善是一种习惯,跟其他习惯一样,它也是需要培养的。辛格最有说服力的论点之一,是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贪婪文化变为施与的文化,这当然不只针对富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误以为只要自己拥有更多就会给予更多。但事实上,每当我们的收入增长时,我们也会随之调高捐献门槛。无论我们挣得有多么多,我们都会宽慰自己说,我们得挣得更多才捐得起。
我们很容易妖魔化世界最富有的那1%,甚至我们很乐于这么做,但他们的贪婪只不过是我们的放大版而已;他们可能囤积了几十亿,但我们大多数人手头怎么着都能富余几块钱。就算我们不算“富人”,我们也肯定称不上“贫穷”,至少跟全球的其他人口比绝不至于穷。
抱怨那最富有的1%总归比自我审视要容易得多。上周,我和一朋友在喝印度拿铁,当时我读了乐施会的报告后气愤极了,于是我用iPhone给朋友发了封邮件,痛骂这85个拥有半个世界资产的大亨。问题是,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个大亨:我根本就不需要用新款iPhone,我上个礼拜我在外面搓了两顿,我还趁着奥斯卡季看了场电影。没错,我还欠着债,像我这种收入水平的人,生活圈里根本见不到超级大亨,但我还是能偶尔奢侈几次。我总把这些奢侈当做生活必需品,但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只不过是给自己乱花钱编借口而已。
世界上每天有19000位儿童因与贫困相关的、可预防的原因死去,当彼得·辛格写这句话时,他并不是把将这些死亡归咎于那最富有的85个人,也不是归咎于世界最富有的那1%的人,他怪罪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富人们也许能帮到更多,但我们至少也能做点什么。贪财鬼(Mammon)不只是富人的情妇,也是我们每一个的伙伴,无论我们身处财富金字塔的百分之几。
原文:You Are Richer Than You Think
发表于Pacific Standard
作者:Casey N. Cep 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神学硕士
长期为*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er, The New Republic, The Paris Review *等杂志撰稿。
图片来源: winnond/Shutterstock
译者:韩某昕Joy @ 杰罗姆之友翻译小组
校对:yihan @ 杰罗姆之友翻译小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