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惯性
——由学生做作业引发的思考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事情都要尽力做好。做老师十年,看到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差别发展,发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可能在读书之初就已经确定了的。
在高校教《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因为学生都是非历史专业,我这个公选课就是同学们拿学分的。就在同学们放松的状态下,同学做事情的态度就千差万别了。比如做作业。
一次,在授课过程中布置了一个关于史前神话传说的作业,要求同学们任选一个史前神话在下一次上课时分享给同学们,分享方式任选。一个公选课老师,居然还布置作业,同学们的表情都不是特别自然。很多同学很是“机灵”的选择放了一段视频,就算交差了。这个没有问题,本来我就没有作业形式、分享时间等细节要求。这种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机灵”的处理事情,具体要看工作的具体要求,对于某些工作,这是不错的品质。
有一个组选择了“武则天”,选题明显不对,但小组成员作品质量不错,作业蛮认真的。我问他们知道这个人物选择不太对吗?他们的回答很肯定,都是知道选题不对的。很显然这个小组的指挥者对武则天有强烈的兴趣,而其他同学则是因为为了避免工作,很乐意有人承担起大部分的工作量。作为指挥者的同学,将来可能是优秀的领导者,若他的目标与组织一致的话。而若目标不一致,这类人无疑就成为组织中令人头疼的所在了。
有一个同学,用很标准的播音腔,严谨的朗读了自己的每一张的PPT,(而非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朗读,或直接让同学们自己看)。我本以为其他同学会觉得这个同学很“假”,在“秀”自己。而没想到这个同学结束时,得到全班同学热烈掌声。其实PPT内容很简单,只是通过这位同学认真的讲解,赢得大家的掌声。这说明工作成果在组织中“展示”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就是只要努力工作,总是可以赢得掌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