唻嗦走了,就像所有逝去的老人一样,当皱纹爬满脸庞,背佝偻得像虾子一样的时候走了。寿终正寝算是老天爷的补偿,怜惜他一生未娶并无儿孙。
其他三兄弟家的子侄充当起了孝子贤孙送叔父最后一程。村里的送葬程序十分繁琐,首先是关于“送几天”的问题,一般是三天或者七天。大伙儿商量一番之后,还是决定送三天,这三天,棺木停在大堂里,锣鼓不停,经咒不止,所有的孝子贤睡草席以示缅怀之情。其次是席面的问题,来帮忙的亲邻一天吃几顿,每顿的菜色如何安排都是一门学问。最后是坟茔的选址,一般来说老人都是直接葬入祖坟,但是具体的朝向问题等问人家风水先生。可不巧的是本村的先生外出未归,所以只得央人去邻村去请。
这些事情解决了便只剩祭奠故人了。先生(主持丧事的人)会用唱腔将其一生的状况说出来,伴随着锣鼓的声响,认识的人都不免想起唻嗦年轻时候的样子。
唻嗦其实不是他的大名,但是却是村里人都知晓并唯一会称呼他的名字。唻嗦最先由乐谱中来,为二五之意,恰巧他生于阴历二月初五,故大家都叫他唻嗦。外号叫的人多了就成了大名了。
与乐曲高雅刚好相反的是唻嗦本人有点木楞,有些不通人性。他一生未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一点。农村人结婚都早,男人过了二十五还未成家便大概率只能打光棍了。唻嗦三十好几了还没有成家,家里人十分着急便托媒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对象是邻村的一位盲女,长得很标致,也很通情达理。去女方家定亲那天,父母老早就交代唻嗦要知礼数,重要的是在吃完乡俗肉时,就要起身向亲友致谢并敬没人两支烟。临行前,双亲耳提面命,唻嗦也连道早已牢记于心。但是到真正实践的时候,唻嗦就开始掉链子了。同去的长辈用脚踢了他一下让他致谢并敬烟,他倒好,立马站起来将酒端起一干而尽,招呼大家一起喝酒。女方一看,这人也太不懂事了,是不舍得那几盒烟还是怎么回事,当然亲事也就作罢了。
回家后长辈骂他蠢,他却反驳说;“一人两支烟,我才舍不得给呢。我平时都是捡大哥家二宝不用的作业本卷旱烟抽,这一下得出去多少支。”您看看,一个媳妇在他眼里还抵不上几盒烟来的重要。经此一役,唻嗦“一战成名”。十里八村,谁家要是有男孩子不听话父母就骂他:“你怎么像唻嗦一样“。
农村讲究给孩子起贱命还养活, “狗剩,牛娃……“等是人们常用的,自从有了唻嗦的事迹传扬开来之后,”唻嗦“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人死如灯灭,三天之后便是发丧。清晨,在家门口扔几串鞭炮,随着鞭炮响,抬棺的小伙子们起身架起棺木往荒野走去。拿着火把的人们走在两侧,孝子们哭声震天吵醒了鸦雀。守在家里的人看着火光消失在远处,唻嗦的这一生真正的落下了帷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