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没有捷径,但有窍门,三招制胜,决战高考

读书没有捷径,但有窍门,三招制胜,决战高考

作者: A山清水秀 | 来源:发表于2019-08-29 11:04 被阅读0次

那今天咱们就来一起聊聊“如何读书”吧。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大学问的三境界说,也可类比为读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但事实上,咱们没有经历过三种境界的人,很难对这三句诗词背后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反倒可能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追求快速入门、醍醐灌顶的效果。读书这件事情没有捷径,但有高效的窍门,在这里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一套“读、解、思”的组合拳法吧,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读书秘笈哦。

“读、解、思”,顾名思义,就是读一本书、理解这本书、思考这本书。听起来很简单,那为什么读书还会成为我们的心病呢?我们先来找病因,后面开处方。

一 、读一本书难在哪儿?

找一个完整的下午,坐在书桌前,从扉页和序言读起,再打开笔记本,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有时抄下发人深省的句子,有时梳理文章脉络结构……“读”这一个字,已经在脑子里自动关联了一大串动作,以至于想到读书,首先想到的不是“上回书说到……这回书说到……”,而是“今天好像没空,明天好像也没空,抽空去图书馆看吧”。

这是一种拖延症,没有必要这样做。

读一本书,难在打开这本书。其实两个动作就可以了:首先,找一个当下感兴趣的话题;其次,打开跟它有关的书。尽可能地减少把读书和痛苦关联的可能性,比如“《道德经》看得云里雾里,但是经典啊,咬牙挺住!”这种想法,只会让我们加深“老子 = 不说人话”的印象。同时,尽可能地增加“读”这个动作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顾虑场景(厕所也可以),不需要顾虑题材(休闲书有什么不可以呢),不需要考虑效益最大化(至少暂时先别想自己要写几页笔记)。另外,也不要纠结于“能不能跳着读”或者“一本书没看完能不能换另一本呢”这种耗费心力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总之,先把书打开再说(就算为了考试和毕业的情况,也必须坚持下去,人不逼不发很。)。

二 、理解一本书难在哪儿

对咱们大家而言,单纯地翻看书页还不够。知所不知,以解所不能,才是目的。但在为己所用之前,得先理解这本书讲的内容。

为什么解析经典的书籍很受欢迎?可能因为有价值有深度的书,咱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读不懂,却又十分想要掌握它的精髓。那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权威人士”能读懂甚至读透一本书?因为我们信任他们的知识阅历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解书里的内容。比如《狂人日记》这本书,在“权威人士”眼里,比起知道“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他们更可能会去想这样的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催生的,对我们当下有什么借鉴价值。

说白了,理解一本书除了搞清楚它是怎么逻辑自洽、形成一套体系的,最好还能想明白它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时候却会制造新的麻烦。至于我们读书时,是用笔记把这个理解的过程写下来、还是用思维导图做一个整理,都是手段的形式问题。但当我们还处于“每个字都认识,合一块看不懂”的阶段时,“理解”就变得非常困难,也很容易本末倒置地通过模仿手段和形式以期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就叫做咬不开,我们发现自己完全没法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一套又一套的复杂理论,怎么办呢?回到前一步,找到一本话题相关的、感兴趣的书,打开,然后读。当然,除此之外,也完全可以借助其他资源来降低文本的理解难度,比如书评或者讲解,当然只能把这种阅读当作读这本书的起点,更好的方式是顺藤摸瓜、以点带面。不用担心“拓展得太多最后迷失”这种问题,在现阶段多走一步路都会推开不止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呢,别对抗自己的好奇心。(因为现在多走一步,高考多拿分,将来少受累,有点功利,没办法现在本就是一个功利的社会。)

三 、思考一本书难在哪儿 

即使我们拿起感兴趣的书读了,好像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因为从“知道作者怎么想”到“自己也能这么想”之间隔了十万条思考的鸿沟。

分析和评价作者的想法,比起“理解”的层次又深入一些,比如:我们能“理解”鲁迅先生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想表达的孤寂之情,但不一定能“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更难判断我们在同样的境遇下会如何自处。

咱们每个人时间精力有限,没办法亲身体验人生百态,但可以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去拓宽已有的知识视野,调整思维方式以面对不同的问题,这或许是思考一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我们读书应该达到的目的,它可以为我们学习、考试及今后做事打开思路。)

其实跟大家分享“读、解、思”这三招,并不是将读书这件“小事”复杂化,恰恰是实现“知所不知,以解锁不能”的必要手段。希望同学们不要被吓到,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执行起来非常简单的。征对上面三种症状,开出如下处方:

四、制胜之法

1.多读,没什么心理负担地打开一本感兴趣的书;泡一杯香茶,品茗读书,抛开所有世务,潜心深入,这个过程是很美的哦!

2.尝试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如果看不懂,果断换一本话题相关但难度低的,别跟自己过不去;抱团读书,集思广益,古人吟:三人行必有我师。

3.看到触发联想的点就自然地停下来,顺着闪现的灵感多思考,多深入挖掘;别对抗自己的好奇心,想要了解什么话题,就去了解,这样是可挖到更多的定期的。

到此为止,关于“如何读书?三招制胜”的压箱秘笈已经都分享给大家啦,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拿起一本一直想读但总找借口推脱的书,开始看吧。不过,如果你还是缺少具体高效的读书技法,想要规避读书上的无效弯路,可以关注我们今后跟大家分享的文章,相信能帮助大家更加得心应手的阅读。我相信只要我们按如上方法,认真去读一定有所收益,也一定能在高考阅读理解中胜人一筹,克敌制胜。

“三招制胜”的压箱秘籍有没有解决各位同学的读书困惑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读书方法,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没有捷径,但有窍门,三招制胜,决战高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gb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