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片来自@“冯小刚”官方微博冯导的《芳华》都快下映了吧,其实看完后就有一大堆东西想写,磨磨唧唧拖到现在,还以为又要得过且过了,可终究还是没能控制住心魔,因为感觉这部片子太好,值得收住浮夸的心好好记录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这是继冯小刚《老炮》担任主演和《我不是潘金莲》担任导演后他又一部执导的口碑、票房双收益的影片。有人说冯导迎来了他的第二个春天,也确实是很贴切的形容。是啊,真的很少有人能在一生当中达到一定高度然后又归于平静,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番,再次戎装上阵又达到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值得称赞的是这三部影片没有太多宏大的场面、炫酷的特效和极盛的视听体验,但观众们依然愿意去影院观影,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影片讲述了几个很好的故事。
感悟
电影通过剧中人物萧惠子第三方讲述的形式展开,比起第一人称叙述来的更客观,更能体现生活的复杂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您不妨想一下,第一人称记叙何小萍一定会先交待自己借用林丁丁军装的原因,然后才说借了军装,紧接着引发了后面室友对她进行围攻的事。显然这样的说法会先入为主地带动观众站在何小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她借用军装是有苦衷的,她是值得同情的,室友对他的指责是不应该的。显然,这样的评价在现实当中显得不那么客观。何小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是有过在先的。
讲一个笔者在中学时期发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学校是严禁带手机进入校园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贪玩的同学或是父母在外地不得不长期寄宿学校需要用手机和父母联系的同学把带手机进入学校,但又不能违反校规带在身上,就只好放在宿舍的衣柜里。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宿舍的衣柜里有好几部手机,而衣柜又有很多是不上锁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身边的人是没有必要时时防着的,甚至还听说有的宿舍衣服是混穿的,就是随便打开一个衣柜,问一下这衣服是谁的就穿走了,过两天洗好在放还在衣柜里就是。想想我的“芳华”岁月我们活的也是天真烂漫,我甚至一度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要提前到来了。忽然有一天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很多同学说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柜子加锁的同学也反应说柜子被撬开,手机被拿走了。这一下炸了锅,大家议论纷纷,有的人在班级里大骂,大致就是起誓抓住这个小偷一定将他碎尸万段等等。最后还是把这件事上报给学校德育处。德育处的老师大跌眼镜,想不到一个班就匿藏了这么多部手机,更让他们头疼的是现在手机丢了大半,怎么查?事情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十几天,结果是班里几个“社会大哥”其实一早就有怀疑对象了。初中生嘛,做事哪有那么严密,事发当天有个同学说自己发烧在宿舍养病没去上课的……后来这几位“社会大哥”趁某天体育课偷偷溜回宿舍撬开“嫌疑人”的柜子果然发现还有几部没来得及处理的“赃物”。然后若无其事的对这位哥进行“威逼利诱”,最后终于以“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结局把“嫌疑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时全班同学皆大欢喜,因为也确实给过他“改过自新”和“宽大处理”的机会,但是他没有珍惜。再后来这位同学被通报批评通知了家长,让家长来学校赔偿其他同学的经济损失。
次日,哪位同学跳出高高的校园围墙,留下了一张曾让班里很多同学为之潸然泪下的字条:“我无法忍贫穷给我带来人群中低劣的地位,我无法忍受每次伸手向父母要钱他们为难的样子,我更无法忍受这个世界从我一出生就带给我的种种不公,于是我选择了这条路。欠你们的钱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连本来利的全部都还给你们,我妈来学校后请不要太为难她,你们所有的怨都冲我一个人来就好了。”所有的同学都陷入深深的自责,对他所有的怨恨全部都烟消云散。后来那位同学的妈妈来到学校,失窃受害者纷纷表示不再对此事追究,也无需进行赔偿。至于真的有没有赔偿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知道那位同学并没有像他所立下的flag那样振旅而归,更没有通过自己的能力连本带利地赔偿。所有的豪言壮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变成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讥讽和唾弃。而且后来据和他一个地方的同学说,其实他家根本不贫穷,在学校读书也从未节俭过,小偷小摸的习惯也从小就有。这就是现实。
何小萍
图片来自@美桌“戏剧是浓缩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虽然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但前提它是源于生活的。一些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故事虽然残酷但很真实,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芳华》影片开篇不久就让我想起上文叙述的故事,当然这两件事不尽相同。但我真的很想告诉影片中的何小萍:借军装的事完全可以和室友商量的,把你脆弱的一面暴露一下有时候会比倔强地迎接伤害要更好一些。当然,那个时候何小萍的父亲因文革被打为右派分子,要求子女和父母划清界限的,她给父亲寄信是不希望任何人知道的,但总还是有比说谎更好的办法的。而且后文中出现一系列的事,只要自己愿意去改变还是有改观的余地的,及时你的心眼儿时好的,人性是善的,但在你生活的圈子里混不下去仍是一件不得不自省的事。比如,衬衫里塞海绵,塞就塞了怎么了?比如身上有汗味,刻苦和讲卫生并不冲突,可以容出一点时间来给自己的生活,些许比盲目埋头苦干、闭门造车要更好一些,事实上何小萍混的也确实比其他人要惨很多。
但是,归根结底,何小萍是善良的受害者。“一个从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她对那个冷漠的团体心灰意冷。最后刘峰被迫离开文工团,扔掉所有他曾经获得的荣誉。何小萍至此对文工团彻底失望了。何小萍的:“刘峰,明天走的时候我送你”仿佛不是在说给他听,而是在说给所有冷漠的人听,那句冷漠的调侃“怎么猪跑了还来找刘峰”仿佛是对好人的最大的悲哀。青藏高原的慰问演出小芭蕾受伤,领导让她出演A级演员,她却装病推辞,可以看出一个平时最想证明自己的人,一但这个集体让她感到冷漠、失望、绝情时,最初的激情俨然无影无踪,她放弃一切抵抗,也不在深夜偷偷练舞,她的当兵梦被摔的粉碎,她的坚持和向往已不堪一击,她甘愿打杂搬道具。悲哀莫过于心死,文工团这三个字,从她的美梦彻底变成了噩梦。
刘峰
图片来自@美桌网男主角刘峰,是一个更让人心痛的人设。刘峰人物的设定是一个活雷锋、标兵、楷模,吃锅里煮烂的水饺、自学机械替惠子修表、为战友结婚打沙发……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别人看来,所有他做的事情都变成应该的,一切仿佛都是天经地义,就连猪跑了一食堂的人也是只叫他一个。炊事班人还嘟囔道:“标兵那么好当呢?”刘峰就是把当好人成为一种习惯,所有人都觉得他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理所应当的,就连他自己也这么觉得。刘峰为了林丁丁放弃了绝佳的提干机会,但在表白的时候操之过急,因为他不知所措,他压抑了太久的爱突然间爆发出来显得很猥琐。不巧的是,他抱着林丁丁的时候恰好被几个“又红又专”的同学看到,林丁丁为求自保在那种荒唐到让人可笑的审讯中“和盘托出”那些审讯人员想听到的话语。洁白的林峰至此被染上一块浓浓的墨迹,而且再也刷洗不掉。事情发生的看似偶然,实则这只是迟早的事。因为那个冷漠的社会,更因为刘峰自己。纵观刘峰的一生,处处辛酸。在这件狗血的事情发生之后,林丁丁不为自己辩解;被“发配”到边境也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前来送行;战争使他失去右臂;老婆跟别人跑了;做小生意被讹钱……一反常态的好人有好报,反而成了好人没好报,但最后的刘峰依旧是个善良的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思考的一点。好人没有好报,那我们还当什么好人?当然要当好人,更要紧的是要当聪明的好人,傻实在的不要。刘峰反抗精神不足,不善于展示自己的闪光面,只知道做好自己眼前的事,却忽略了自己原本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做更大更多的好事,而站在这个高度之前需要学会变通,需要学会隐忍、运筹。
萧穗子
图片来自@美桌网旁白者萧穗子暗恋陈灿好久,却做梦也没想到和陈灿经常看不对眼的郝淑文抢先了自己。这期间或多或少有“门当户对”这个因素在里面吧,为什么早没在一起,知道陈灿是干部子弟后就在一起了?文工团解散后她自考大学最后成为白领过上充足普通的生活,虽平平淡淡但也皆大欢喜。
陈灿
图片来自@美桌网陈灿相比刘峰就要成功的多了,无论是命运还是人缘还有“手腕”。不是说他的城府,而是说他会做人。一个领唱的林丁丁,一个领舞的萧穗子,还有一个强势的宿舍长郝淑文都喜欢这个浪漫、有才、人缘好的阳光男生。从他拿着邓丽君的磁带和录音机到女生宿舍带给她们惊喜,有用红布蒙着电灯营造气氛就能看出他来历不凡、见多识广。当然最后锦上添花地又给了他显赫的身世,想不成为公民老公都难。
郝淑文
图片来自网络郝淑文是一个成熟、强势的女生。她是宿舍长,对何小萍借军装的事是主张严惩不贷。之后也对那可怜的女孩带头围攻,毫不手软。多年后嫁给陈灿过着富太太的生活,只是生活多少会有些寂寞,陈灿忙到根本没有时间陪她。但她愿意这样选,她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就会不自觉的去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文革期间她眼里不容沙子,恋爱结婚又懂得“门当户对”,改革开放后她懂得按章程办事。她能过上她想要的生活,这就是理由。当她碰巧看到被治安欺负的刘峰也能散发出正能量伸手施援,当然她们欠刘峰的。
林丁丁
图片来自@美桌网至于林丁丁,就是所谓的“女神”众人爱,最后嫁豪门的烂大街故事,不多做评价。借军装事件她率先说:“算了,这次就原谅她了。”相比咄咄逼人的郝淑文,林丁丁这方面又是值得肯定的。其实她本身也没有错,这就是生活,难道那次刘峰表白她不自保要承认自己是“腐蚀活雷锋”的人吗?她和刘峰只能保一个,她选择了保自己,就是这样。
结语
图片来自@美桌网影片结尾刘峰单臂将何小萍揽在怀里。那一声:“可以抱抱我吗?”珍藏了几十年,到最后被岁月折磨到两个人九死一生、面目全非了才相依为命搭伙似的再一起,哎,何必为难自己短暂而凄苦的一生呢?我不禁想到两个字——“命苦”。何小萍成了英雄后成了精神病患者,刘峰成了英雄搞得妻离子散、难以糊口。暮年,每个人都活的更透彻了,何小萍和刘峰经历过太多磨难,平凡地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相当满足了。所以他们更容易亲近,活的更真。这其实就是属于他们的幸福。感谢小说原作者、编辑、制片方、导演、全体演员、幕后工作者等等,感谢所有人,呈现给我们这么好的故事。从中感悟很多、学到很多、体会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