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只是觉性中,一抹烟尘。
觉性中,本无心之分别,灵之取舍。
犹如明媚阳光中,无法隐藏一丝黑暗。
离辩,即真实。
注意听……
能够看到世界的见性,不会被所看扭转了见的性质,不会因为看到黑,见性就成为黑,而无法看到白。也即是说,能看的见性,不会随着所看的对境而改变。
同理,能够听到声音的闻性,不会因为听到了声音,就被听到改变了闻性,——“什么都听不到”也是闻性的展现,听不到也是闻性在听。
能够尝到味道的尝性,不会因为尝到苦,就成为了苦,从而永远无法尝到甜,也就是说,分别甜与苦,并不是尝性的性质,仅仅是尝性的作用,如果是尝性本身苦,就不可能尝到甜,尝性可以依所尝的因缘,体现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却不会被所尝的味道,改变了尝性的性质,尝性的作用,随舌根所现,能现酸甜苦辣咸五味,如果舌根坏了,无法品尝五味的无味,依旧是尝性的延续体现。
我们通过意识,分别世界运动的形态,对于动静,明暗,冷暖,高低,生灭,尊卑,老幼,男女,世界自然万象有了概念化,抽象的认知,将世界事物概念化后,概念的积累形成记忆,记忆库中,积累的概念,与意识提取六根反馈的信息,进行交换互动,形成了对比、分析、检验,意识与记忆的相续过程,形成了思维,思维不断地提取记忆概念,与六根反射的世界信息相互交融、分类,储存在大脑的不同反射区域,形成了我们人类,所认为的感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不同体系。
我们可以思维善,可以思维恶,可以意识诅咒,可以观想诸佛,意识本身,并不会被所想象之事,而改变了能分别的性质。如果想了神佛就不会想到魔鬼,那么众生只要一学佛法,就都成佛了,如果想了魔鬼就无法想神佛,那么我们气愤他人的仇恨,当下我们就在地狱,永无出期,意识分别所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意识分别的相续,妄念习气聚合形成的业果,果无法改变想的本质。
意识是心识攀缘六根,所现的意根色尘聚合,自我意识阻碍着心识明照,心识清晰,则意识分解;意识分别凝聚,则固化心识成为体验。当意识不再分别外界,内心体验清净柔软,则心识与意识的相续,就会逐渐淡化,淡化了意识对于肉体觉知的攀缘取舍,心识的分别二见,就会逐渐停息,停息心识分别的心,犹如海浪消散平息于大海,心体就会如同虚空一般,湛然朗照。
好了,既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仅仅是心灵见性的投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光明,与所看到的黑暗,二者本身没有本质的区别,看,仅仅是眼根的生理性质,光明或者黑暗,本身对于内心见性,没有丝毫差异,是我们心识对于肉体六根的攀缘分别,形成了光明与黑暗的对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