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再多的培训班不如多陪孩子说说话

作者: 蓝羽尘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2:06 被阅读0次

    早教已经风靡家长圈,以前要是听到6个月的孩子去上课,那真是匪夷所思,而现在听着再正常不过。谁家的孩子去上早教班了,报了多少班已然成了攀比的新对象,什么金宝贝、美吉姆这些大牌的国际早教机构更是家长的首选之地。这不仅苦了孩子,也苦了孩子的爷爷奶奶,一大把年纪还得周旋于各地的早教班。

    我曾经也是这些焦虑人群中的一员,而这些焦虑都源于比较。有一次,我带2岁的女儿去上乐高课,我女儿还要陪同,会哭会闹。而一个比我女儿大6个月的孩子已经能独立上课,跟老师侃侃而谈,甚至时不时冒出一两个英语单词,乐高搭得也非常棒。我就向她妈妈取经,她妈妈自身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说她女儿不到3岁,已经一个礼拜的课程排满了:乐高、画画、游泳、情商课、绘本课、英语……。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除了有金钱的支撑,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在接送孩子上;也佩服这个孩子,不喊累,不哭不闹,配合得非常完美,真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甚至要来他们的课表发给我老公看,对他说“你看别人家的家长……”为此,我开始抱怨起我佛系的老公,开始在家里贩卖焦虑。

    幸运的是我非常喜欢看育儿书,看完《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这本书,我发现我错了,错在把早教托付给了早教机构。书中指出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的早教老师,而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只需做好一件事:多和孩子进行有效对话。从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开始,父母便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获得父母的信赖与尊重的孩子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为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而这一切始于沟通。

    在听樊登读书的时候,听到过一句话:3岁之前孩子的词汇量决定了孩子以后聪不聪明,而这些就是跟父母的对话中习得的。

    孩子的成长靠的不是妈妈或爸爸单方面的努力。只有当爸爸和妈妈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时,孩子们的情绪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才会健康成长。而这本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对爸爸提出的要求。

    本书主要概括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所需要的一切。严格挑选了可以培养孩子“才能、潜力”的沟通法,介绍了如何通过平时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意、感性、领导能力等需要从小开始自然引导的能力。

    一、怎么跟孩子做朋友

    爸爸们通常喜欢用领导式、命令式的口气跟孩子说话,相比妈妈而言,爸爸跟孩子之间的矛盾更大。想做一名好爸爸,从跟孩子做朋友开始。

    孩子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依照自己的感悟长大成人。当大人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时,对他们而言任何话都是废话,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出发,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首先,要学会聆听。与孩子对话的窍门就是即使觉得孩子说的话没什么意义,也要认真聆听。只要能倾听孩子,并且不批评他所说的话,孩子就会打开心扉,坦诚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和思考问题,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努力把自己真心的关怀传达给孩子。传达关怀依靠对话,而温暖的对话需要家长刻意去练习。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对话情景,当你意识到你需要转换说话技巧的时候,离你能说出孩子喜欢听的话也就不远了。

    第三,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要创造温馨的氛围,开心的和孩子对话,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唐·博斯克神父说过:“我们只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而很多爸爸都不擅长把爱显露出来,父爱如山,孩子却往往明白得太晚。

    二、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

    书中关于自信心、创造力、领导力以及其他的潜能都列举了详细的对话法,我们可以尝试着练习用孩子的语言说话。

    自卑源于苛责,孩子需要持续的鼓励和引导,这样才能长成自信满满的人。比如当孩子打碎一个杯子的时候,如果我们大声呵斥,过分苛责,孩子就会变得小心翼翼;但如果反之,把孩子当成客人,说“这没关系,不必介意”,孩子有可能下次自己就会小心。再比如当孩子表示出今天一定要坐电瓶车去上学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这时候你还非得开车送她去上学,一点不尊重她的意愿,久而久之有可能她会变得没主见。没自信加上没主见,长大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就废了。

    妈妈很容易宠溺孩子,会过度保护孩子。比起妈妈,爸爸更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爸爸最好能践行“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方法,看到孩子独自做某事时,即使内心感到亏欠也不要去干预,放任孩子去做。比起教授具体的知识,家长更需要做的是传授方法。

    三、改变孩子生活习惯的沟通法

    孩子天性都是顽皮的,乱扔玩具、大声喊叫、撒泼打滚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的通病。而孩子之所以耍赖胡闹、胡搅蛮缠,我们要去窥探行为背后的原因,仅是指责、要求和惩罚根本是治标不治本的。当孩子做错事的背后,往往是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哭闹或用过激的行为表达出自己需要大人的关心时,家长靠一人之力是没法解决的,是需要靠对话来化解的。如果你能用清晰而又简短的语言对话,那搞定熊孩子是分分钟的事。但是对话的目的不要奔着父母要赢去,最好是能提出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解决,达到双赢。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往往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也是家长火冒三丈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压住火气,不要让小火变大火。温柔、耐心地对待孩子很重要,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暂时的沉默和离开也比发脾气好得多。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受到的称赞越多,想做好事情的欲望就越强烈。各种事实表明,称赞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也有助于激发潜能。但是做到正确的称赞并不简单,称赞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用心去揣摩,不然会适得其反。比如称赞孩子努力比聪明好,说出具体理由的称赞比笼统的好,称赞过程比结果好。

    四、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沟通法

    表达能力是孩子的一项必备能力,父母需要在平日生活中引导对话,训练孩子说话时更有说服力,这并不是简单地去上补习班就能学会的。表达能力好的孩子文章写得好,理解能力也强,也就比别人更优秀。就像现在很火的《奇葩说》,辩手们辩论的精彩与否就和表达能力有关。书中更是给出了提升孩子表达能力的对话原则:引导孩子遵循“六何法”说话;纠正不准确的发音;让孩子听到重复的话。

    根据最近亚洲教育课程评价院的分析:和几乎不跟爸爸对话的孩子相比,几乎每天都跟爸爸对话的孩子的考试平均分数会更高。所以提高孩子成绩的秘诀,就是每天和孩子多对话。

    喜欢读书的孩子,80%受爸爸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就需要爸爸从小给孩子讲故事书,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看书读书、讨论争辩。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通篇讲的就是爸爸和孩子之间该如何进行对话。教育孩子,家长不需要焦虑,更不需要攀比,只需要给与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沟通。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但即使父母知道了再多育儿的大道理,最终还是得从日常观察、体验和反省出发,悟出自己的方法。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报再多的培训班不如多陪孩子说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k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