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好风日

作者: 杨光举A | 来源:发表于2019-09-23 11:08 被阅读0次
    襄阳好风日

    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广州,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我总会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襄阳人。

    不错,我是正儿八经的襄阳人,户籍上写得清清楚楚,有假包换,假一赔十。

    然而,我的老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离襄阳少说也有好几百公里。成年前,出席保康县首届少儿代表大会去过一次县城。保康都没怎么去过,哪有机会去襄阳?

    对于襄阳的向往与期望,最初是因为《三国演义》中那位风流儒雅、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隐居古隆中,娶妻黄集女,耕田犁地,务农为生。后来看过《射雕英雄传》,知道郭靖守襄阳,更渴望去看看襄阳了。

    学《枫桥夜泊》时,老师说,诗人张继是襄阳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使得枫桥全国闻名,游人如织。田园诗人孟浩然也是襄阳人。李白的诗句“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红渌水,花月使人迷”,把襄阳描写得多么美丽,多么繁华。自那以后,我就无数次魂牵梦绕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美丽风光了,想去亲身体验一下襄阳带给自己的愉悦与激动。

    毕业后,外出打工,襄阳也只是我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后来,认识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襄阳美女,终于梦想成真,她带我走遍了襄阳的每一个角落,让我近距离触摸到襄阳二千多年的历史脉搏,让我有机会揭开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襄阳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雨冬雪。

    真武山修林茂竹,清秀隽永;汉江水浩浩荡荡,穿城而过;郊区一马平川,良田万顷,碧野粮丰,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百姓安居乐业。

    “铁打到襄阳,纸糊的樊城”。这是一座有着二千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独特的地理及战略位置,使这里千百年来一直为军事要地和兵家必争之所,同时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灿若星辰的英雄豪杰和传奇人物,古有诸葛亮、宠德公、神笔马良、汉武帝刘秀、米芾、习郁、山简、王粲、释道安、萧统、孟浩然,解放时期有吴德峰,现有航天英雄聂海胜。

    厚重的人文历史赋予了襄阳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加深了这座城市的神秘与传奇。

    行走在襄阳的大街小巷,手扶古城墙,脚踏长满青苔的方砖之上,古香古色的历史建筑不期而遇,厚重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举目望去,巍峨高大的城墙,凝重深沉的鼓楼,宽阔平静的护城河,无不向我们诉说着两千八百年来,铁马金戈的撞击和岁月风尘的流淌。奔流不息的滔滔汉江水,也向我们无言的倾诉着发生在这里的王朝兴替和历史风流。

    不经意的漫步于昭明台下,秋日的暖阳直射到昭明台上镏金的匾额上,使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使我不禁浮想联翩,这里难道就是梁昭明太子萧统著述《昭明文选》的所在吗?登临与黄鹤楼、晴川楼、岳阳楼并称为“楚天四大名楼”并称的仲宣楼,抚摸着楼台的画栋雕栏,犹如抚摸着这座城市历史的沧桑,思绪一下子穿越了一千八百年的时空,似乎看到了东汉时代那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才子,享有“建安七子”美誉的王粲洋洋湘洒洒下笔千言,挥毫写下《登楼赋》的情景,似乎又看到了诗人“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之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聘力”的无言感叹。

    徜徉在米公祠内,游走在漫长的碑林长廊中,扑面而来的翰墨书香令人心旷神怡,庭院内相传米芾手植的银杏树,如今已郁郁郁葱葱,阔如华盖。驻足于投砚池前,似乎一下子感受到当年米襄阳在此洗砚泼墨的状景。如今虽然米芾手书及所藏的碑刻大部分已经蔓灭,但这里仍然收藏着自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150余方,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汇成这座文化古城傲然于世的一部分。

    来到襄阳,隆中是非去不可的。走进隆中,立刻被这里的景致氛围所感,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的一样:“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林荫谷秀的世外桃园。漫步在隆中的三顾堂、武侯祠、草庐亭、梁父岩、六角井、躬耕田等地,似乎时光一下回到了一千八百年前那个金戈铁马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刘关张三顾草庐,同诸葛孔明纵论天下形势,成就了传世之《隆中对》,才有了后来火烧赤壁、挥泪斩马谡、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败荆州走麦城、空城计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也才有了后来孔明助刘备“三分天下,鼎足之势成矣”的历史局面,同时也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宝贵文化财富。

    到了襄阳,还有一处名胜不得不去,那就是汉江彼岸的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寺了。曾巩有云“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相传光武帝刘秀与习郁游苏岭山梦见山神,命郁立祠于山,刻二石鹿夹道于山门口,遂成鹿门寺。这里是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以来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同时这里也是汉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隐居修身的地方,从此也为这里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山峦起伏,峰回路转,山奇石怪,沟壑纵横,山泉潺潺,鸟鸣山幽,绿海婆娑,烟树葱茏,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呀。

    习家池,砚山,唐城,鱼梁洲,……,可以游玩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

    襄阳好风日

    在襄阳,除去到各个历史景点游玩之外,还必须品尝一下襄阳小吃,襄阳的名菜与特色小吃实在是太丰富了,蛋黄酒意味香甜,牛油面润滑筋道,襄阳叫花鸡和襄阳缠蹄都叫我溢口流香,回味悠长。

    来襄阳,不到乡下吃一回大碗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襄阳人把参加酒宴叫“吃席”,不同的席有不同的讲究,正规的酒席一般都是“大碗席”,也叫“八大碗”。一张方桌坐八个人,摆八碗主菜。襄阳的“八大碗”,是用八只黑瓷大海碗盛主菜,无论煎炒蒸炸都用碗装,显得豪气大方。“八大碗”里面又有讲究,一是有粗做、细做之分,普通人家和一般客人多是粗做“八大碗”,有钱人家和珍贵客人则是细做“八大碗”。虽然都是八碗菜,可菜的品质和烹调水平区别很大。再就是凉菜有区别,一般为四个冷盘,讲究一点的有六个、八个甚至更多的冷盘。

    大碗席当然少不了肉。其中最重要的两碗是“扣肉”,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蒸肉、酥肉。

    用上好的五花肉先在锅里煮个七成熟,然后切成小方块,放进酱油、盐、花椒、八角等调料,放进蒸笼里蒸上一个小时,蒸出来的肉呈酱红色,芳香浓郁,入口即化。

    其次是酥肉,比如酥排骨、酥鱼、酥鸡块。具体做法就是分别将这些肉切成块,裹上面粉先油炸,炸熟后捞起放在盆里滤干,冷却后将它们分别码进碗里,上面再垫些红薯、土豆之类,放入蒸笼里蒸上一个小时,蒸出来的肉吃在嘴里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席是大碗席,酒是演义酒。不喝酒,那不是襄阳人,起码不是纯种的襄阳人。冷菜上桌,美酒斟满,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襄阳人特别会搅酒,同桌人互敬互还,主人家还要过来出转盅。喝到兴头上,还要猜拳划梅。酒席上,老子天下第一。直搅的昏天黑地,暗无天日,不整出一个酒醉佬儿。那不算喝酒。

    襄阳通西塞,接巫峡,挨荆州,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接近河南口音却又显平缓柔和,不是两头一般粗;类似于陕南话却又不见抑扬顿挫,多了些方言。爱带把子,球啊屌的挂在嘴上,保康一带还张口一个老子闭口一个老子,老子是老子,儿子还是老子,不看年龄,不知道到底哪个是儿子哪个是老子。初听有些粗俗,但绝不是骂人,用襄阳话说,不稀罕你,老子还懒球得理你。

    男人直爽大方,心直口快,爱开玩笑瞎捣空儿,“姨姐子姨妹子,混混搭搭一辈子”;女人温柔贤良,热情好客,喜欢扎堆聊天,通常是在吃晚饭的时候,男人还在电灯下吃肉喝酒,女人端着一碗饭,一眨眼的功夫就顺着屋檐溜到隔壁。瓜娃儿甜蒂把儿苦,东家长西家短,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又是公鸡打水又是母鸡抱窝,谝泡儿日白,直到男人急吼吼地喊过三遍,床底下尿壶里黄亮亮地涨高五寸,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拿了碗筷。回到家,洗了碗,抹了碟,脱得上下无根纱,从头到尾,里里外外,认认真真冲洗一遍,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钻进被窝,以男女之间特有的方式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如今的襄阳,借助中部崛起的东风,抓经济,促民生。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店铺云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通便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批颇具实力的厂房企业,纷纷落户襄阳。休闲场所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琴棋书画,歌舞升平,滑滑车,健身房,老年人俨然自乐,小孩欢天喜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就连山城保康也通了高速,党和政府以精准扶贫为楔机,大力发展地方产业,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修公路,盖新房。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柏油路直通门口,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扶贫房窗明几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把山村照得灯火通明。大屏彩电打破了往日的沉寂。世界本来很远,互联网却让世界离我们很近,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微信,支付宝,电商,网购,到处都充满着新时代的气息。猪开始讲起了卫生。不见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见破乱不堪的土胚房。

    正在如火如荼修建中的郑万高铁通车后,来襄阳的游客,可以一大早在襄阳吃一碗牛肉面,坐高铁上兴山,中午在昭君故里吃一顿吊锅闷面饭,下午回保康,游五道峡,上九路寨,洗温泉澡,住农家乐,吃四大六小,喝包谷酒,尝特色菜。还可以参观尧治河,问顶神龙架。

    漫步于临汉门外的汉江畔,徘徊于护城边的堤柳旁,徜徉于诸葛亮广场石阶下,倾听着这座古城跌宕澎湃的脉搏,凝视着这座新城日新月异的脚步,感受着这座都市只争朝夕的豪气,沿着诸葛亮那深远睿智的目光,襄阳这座古老而大气磅礴的城市,正以崭新而意气风发的面容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襄阳好风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襄阳好风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li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