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到这点资料,都是传说,不存在对错,最好记忆的是“华山”和“夏朝”。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其后是《左传·定公十年》中孔子说的一句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皆指有夏(或诸夏)之居。
关于“夏”的来历,自然是夏朝或夏后氏,这里没有疑问。
至于“华”,则有“华山夏水”之说,华胥氏之说,以及“章服之美谓之华”的说法。
1、华山夏水之说: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
至于夏水,则是汉水或汉水的一条支流。
《史记·苏秦列传》:“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此处“夏水”可解释为夏天的河流或某一河流的名称。据《水经注》言,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亦有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入长江,与古代夏水经流大不相同。
然而这里也有疑问,此处夏水之“夏”与华夏之“夏”所代表的的地域概念难以联系的起来。华山夏水之说,华与夏二者等同不起来,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2、华胥氏之说:
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中华民族之华字的来历。
华胥履大迹
华胥氏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馀年不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