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费,我想也只有在农村才会有。城市中的老头老太太老了以后都有退休工资,不仅不用儿女负担,还能倒过来帮衬儿女。而在农村,却把“养儿防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农村老人没有退休一说,只有种地、种地、再种地,只有到实在是种不动了才算完。可种不动地的后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没有收入,生活就保障不了,所以不得不指望着儿女。
我所写的仅仅是广大农村中很普通的一位老人,但也代表了整个农村的形式。我也是一名农民,也同时是一个儿子,面对着正在老去的父亲,我感觉到悲哀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迷惘——父亲的今天不就是我的明天吗?
作为老人,没有一个不倔强的,他们的倔强主要表现在不求人上。其实,中年的我也能体会到他们那种心态。从成家开始,靠着也仅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在这期间,大部分都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格。当真的老去那天,他们在内心中又不会承认。具体表现就是谁说都不好使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真理。作为小的来说,毕竟是父亲,说又不能说,骂也不能骂。于是,两代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生气上火。可要顺着他,又于心不忍。毕竟那么大岁数了,当小的又怎么忍心让他继续操劳下去。
矛盾就在两代人的好心中产生。
我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所以对农村老人的现状不予置评,可我却实实在在生活在农村,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儿女,大部分都尽到了赡养义务,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成为了害群之马。所以我就萌生了写这样一篇小说的想法。可惜,现实与小说终究不同,并不是每一个好心都能被善待。误会的产生不仅仅在当事人,还在村民之间传播。我所要做的就是想把这种善意传承下去。
再来说说我的写作过程。
其实,我知道我自认比较独特的写法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被那些文学前辈用过了。整篇文主角直接出场的很少,开头我以村民的议论来表达,后期我以三个儿子的互相指责来结尾。我知道这种方法在文学大咖那里早已被用过了,但我还想这么写,只是为了突出事情在村民中的传播,以此来表达养老费问题在农村的重要性。
也可能是我的功力不够吧,自觉还是没有表达出心里所想。比如,描写三个女人,正常来说看了以后最起码可以在心里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只不过我自己看完后并没有这种感觉;再比如,描写主角,通篇文主角出场仅有那么一次,我知道我所描写的形象根本不足矣达到深刻。但是,没办法,目前的我只有这么深的功力,所以,请愿意读完的诸君少喷。
其实,还有许多想说的,只不过我要是再啰嗦下去,估计愿意看的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了吧。所以,文里表达的细节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