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后定于春秋时期。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叫作“节气”,第二个叫作“中气”,现在统称“节气”。
暑,指炎热的意思,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已到初伏前后,天气开始变热,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小暑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中国各地容易出现雷暴天气,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台风等,应做好防洪防汛等准备工作。
小暑时节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在田间进行追肥、除草、防治病虫的工作,部分早熟的稻谷品种需要在大暑节气到来前就要收获。小暑也是鱼、虾、蟹类摄食的旺盛期,渔业需注意增加投喂量、合理施肥,注意水质的变化,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的发生。
七十二侯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侯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侯。各侯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纳凉。
三候: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之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鸷,凶猛的意思。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阳气最盛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也称“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间,分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每伏十天,有的年份中伏长达二十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小暑习俗
小暑气温升高,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会将冬天的冰块,藏于深井地窖中,以此解暑。古时也有君王伏日赐冰的习俗,以此作为奖励臣子的手段。旧时,在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将新收割的稻谷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还会用新米、新麦制作成面饼、面条与邻里分享。人们也会根据时令选择饺子、面条、藕等开胃解馋的食物,北方人则习惯在这天喝粥,以此清热防暑。
人们还会趁着小暑时节将衣服、书籍等物品进行晾晒,既去除霉味,又防止受潮生虫,民间称之为“晒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