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小暑护阳节气灸
【养生原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没到最热之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应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经常盗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心肾功能必出问题。艾灸以养肾扶阳为主。
宜食: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谨防暑湿致水肿,多吃祛湿食物:薏米,冬瓜,黑芝麻。女性避免宫寒,喝些红糖姜茶。切记夏天勿贪凉。西瓜为“天然白虎汤”,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宜:养心,保持乐观心态;
忌:贪凉及过多冷食。“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以下为扩展知识(爱好养生的可详看)
小暑小热,静心养阳
小暑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仍然应该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夏季心为主,同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所以养心很重要。
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如果“过”喜则会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艾灸
小暑到来,气温升高,热浪袭人,让人的心情也变得烦躁,而且人们的脾胃功能不佳,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小暑节气养生保健势在必行,尤其要主用脾胃的保护。
肾乃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但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1)太白,脾经原穴
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
2)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
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
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脾经上的太白穴、三阴交和阳陵泉,同时也是瘦身大穴。有减肥计划的女生们可以按摩、艾灸这几个穴位,记得要从下到上依次按摩,促进下肢气血回流,效果更佳。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
此外,若有时间,在小暑时节艾灸关元、中脘、气海、命门四个养生大穴,能起到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关元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4)气海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5)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6)命门
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艾灸可以平心静气、扶阳养生,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二、小暑饮食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1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2吃藕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养生,在吃上非常讲究,在素有“苦夏”说法的夏季更是如此。据闻,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说法,认为夏天食用以适当方式烹制的鲜藕,能够治疗血虚失眠。“小暑”到来后,人们会注意多吃水果蔬菜,将食物、保健有机结合起来。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3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
小暑湿热交加,养生要祛湿养阳
此时“暑邪”当道,易耗气伤津,扰乱心神,暑多夹湿,夏季感受暑湿之邪,可感邪即发和伏而后发,前者表现出高热、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热之象,或困于暑湿,出现肢体困重倦怠、胸闷呕吐、便溏等症。
夏季感受暑邪,暑汗不出,暑热内伏,至秋季,新凉外束,寒热交争, 产生寒热往来的风疟,此之谓“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1睡子午觉,夜卧早起,莫贪空调避凉风
《黄帝内经》认为,夏季养生应与夏气相应。夏季闷热,昼长夜短,夜间相对凉爽,人夜间睡眠应遵守“晚睡早起”的原则:22点要入睡,最晚不能迟于23点,子时(23点至次日凌晨1点)肝经正盛、诸血归心,熬夜易耗伤心血。对于“早起”,应做到天亮即起,大概早上5~6点就应该起床了。
暑热易伤津耗气,人易疲劳倦怠,午间高温时段暑气旺盛不宜外出,中午应睡养生觉。午觉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睡眠时间应根据白天劳动强度调整。
说到睡觉,宋代人最为讲究,推崇“先睡心,后睡眼”。怎样才能做到“精神内守、无厌于日”?
可以听舒缓的音乐、练字、作画、养绿植、观赏花鸟等。总而言之,“心”先静下来,心态平和,人才能安稳入睡。建议睡木板床,垫藤席、蔺草席等。
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空调房不宜久待,睡眠需避凉风,不睡地板,不野外露宿,不在风扇、空调下及风口处睡觉,否则轻者可导致热伤风、面瘫、关节痛、腹泻等,重者可伤及性命。
2养阳宜动,顾护正气,疏通经络畅气血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小暑阳气生发,最适合去户外运动,以便采天之气,推荐太极运动、练八段锦、桩功,有补元气、强筋骨、开合枢机之效。
夏季应“心”,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故有“汗血同源”之说,有的人用蒸桑拿、穿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体温来促排汗的发汗服,误以为能减脂、养生,实则中了营销的套路。首先,发汗不等于减脂;其次,这些迫汗外出的方式耗气伤津,是在损耗人体的正气,让暑湿之邪有可乘之机,我们必须对这些过度出汗的方式说不!
夏季暑热使毛孔张大,可将相当一部分的病邪通过“微汗”的方式发散出去,故户外运动最为宜,晨间及傍晚慢跑、快走、做早操、高抬腿、跳广场舞等是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运动。运动休息后宜补水、换湿衣、洗温水澡。
炎夏至,骄阳盛。人体经络应夏气而经气充沛,此时应疏通经络,使气血畅行,可辨证选择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三伏灸等。督脉为阳脉之海,疏通督脉可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穴,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至有温热发胀之感为佳,有“补肝肾、壮筋骨”之功效。
3清暑有招,少食冷饮,多用祛湿之品
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病等)患者可因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而复发、加重,故夏季虽热,须忌生冷,瓜果虽美,亦要适量,冷饮冷食只能暂时解渴且有中伤脾胃之嫌,故以热食热饮为佳。
饮食上宜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即煮即食,可进食蘑菇、银耳、薏苡仁以及应季的瓜果蔬菜,做到荤素搭配。比如莲子,能补脾益肾、养心安神,可做成芡实莲子猪腱汤、莲子牛奶饮、莲子露等。亦可适当进补消暑解渴的汤水,如绿豆海带汤、苦瓜排骨汤、冬瓜薏米老鸭汤、酸梅汤等。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适当食粥,如山药小米粥、扁豆粳米粥、百合荷叶薏米粥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