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早在 百年前,哈姆雷特便已提出了这样一个直至灵魂的问题,再加上近来不断爆出的轻生案,让我们不禁思索:面对生命与死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民族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那些逝去的英灵,会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但有些人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视生命如粪土。还有些人却每天活在痛苦的深渊中,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纵观近年来的自杀案,一部分为重度抑郁患者;却也不乏有因一时冲动而自杀的人,而这些人中大多数为青少年。不断增长的抑郁症人群,以及越来越多因抑郁症死去的人们,让我们越发重视这个发展历史并长久的心理疾病,甚至有专家预言,抑郁症未来可能成为比癌症死亡率更高的证病,即使习大大不断提出弘扬社会正能量,但仍有很多负能量在社会黑暗处发酵,影响恶劣。“校园霸凌”现象屡禁不止,信息时代的发展又滋生了网络暴力,甚至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键盘侠”,他们躲在一方狭小的的电脑屏幕之后,以键盘为武器,对于素不相识的无辜者,他们可以毫无责任地散谣言,攻击辱骂,一切都因为,网络是他们的藏身之处,而法律对他们束手无策,这些都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而很多抑郁症患者却没有得到他们应的包容与关怀,而更多的收获却是他们异样的眼神与故意的疏远,这又将他们进一步推进了深渊。
很多青少年因家长、老师的一时责骂,赌气而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冲动。但更多的,我想还是无知与对生命的轻视。过程中,他们可能后悔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但却为时已晚,他们也许还没有考虑过最爱他们的父母以及其他爱他们的人的感受,只凭意气用事。
面对死亡,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的逃避,苟且偷生,而是平静以对,坦然接受。
《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说道:“我跟医生讲,万一我被送来,请你不要阻拦,我对生死亡本生并不怕,怕的是缠绵的病榻,......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不要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是读书人的气节让她客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样的,赵一曼女士面对围剿,从容赴死,是革命的信念支持她到最后关头,居里夫人身患白血病却强忍病痛,坚强工作,是对科学的痴迷让她忘却了死神的来临。然而对于死亡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轻视以及放弃求生的意志。曾写出过《人间失格》的日本作家太宰治,自杀五次才“成功”,曾说过“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可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为人的骄傲,那死亡之于他,或许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面对生命,我们要敬畏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曾说过:“人是从挫折中去奋进,从怀念中向往未来,从疾病中恢复健康,从无知当中变得文明,从极度苦恼当中勇敢的救赎,不停地自我救赎,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人。人之优势所在,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一味的人人抱怨。”对于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勇敢地追求诗和远方,而不是身陷苟且的囹圄。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人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