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孤独
._、小时候我读到《胡适日记》上说:“今日与老妻敦伦一次。”我不懂敦伦是什么,就跑去问母亲。母亲回答我:“小孩子问这个做什么?”直到长大以后,我才了解原来敦伦指的就是性交、做爱。“敦”是做、完成的意思,敦伦意指“完成伦理”,也就是这个行为是为了完成伦理上的目的——生一个孩子,所以不可以叫作“做爱”,做爱是为了享乐;更不能叫作“性交”,那是动物性的、野蛮的。
._、所以她会选择哭、选择抱怨,她拒绝思维;如果她开始思维,她不会哭的,她会想怎么解决问题。可是她选择哭,表示她只是想发泄情绪而已。
._、失踪在电影里变成了另一种现象,其实人在,你却觉得他不在。例如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躺在同一张床上,对彼此而言却是失踪状态。我们一直觉得被绑架才叫失踪,可是如果你从不在意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对你而言不也是失踪了?
._、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这个中年妇女,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居住在遥远美国的儿子身上,他所关心的事情,就变成她所关心的事情。当我们在伦理的网络之中,很难自觉到孤独,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失去,有时候我们称之为“爱”,因为没有把自己充分完成,这份爱变成丧失自我主要的原因。
._、有人说,这是因为婚姻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伦理的完成,当伦理完成以后,她就可以去追寻自我了。但我觉得应该是在充分完成自我以后,再去构建伦理,伦理会更完整。
._、现在我们的社会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保护孩子不受家庭暴力的威胁,可是你会发现,我们的家庭仍在抗拒,认为“这是我们家的事情”,最后就私了——伦理就是私了,而不是到公众的部分去讨论。
._、做父亲的拿掉父亲的身份后,是一个男子;做女儿的去掉“女儿”的身份,是一个女性,而古埃及“血缘内婚”的文化基因可能至今能有影响力,所以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暧昧关系还在发生,只是我们会认为这是败德的事情、不可以谈论的事。而这些案例的持续发生,正是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是在道德的艰难里,才有道德的坚持和意义。
._、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倚赖。成熟的爱是椅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