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解日本(三)日本武士道

了解日本(三)日本武士道

作者: 一叶茶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1:12 被阅读35次

    说起日本武士道,相信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陌生,脑海里甚至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抗日神剧中的鬼子们头上缠着一跟白布条,然后手里举着一把武士刀,嘴里嗷嗷的喊着“烧鸡给给”向我们八路军冲锋送死的画面。

    要么就是跪在地上剖腹自尽,效忠天皇。这些场景在国内很多反映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中都有所表现。

    很多日本人认为武士道是他们日本特有的思想,我们很多中国人也认为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东西。实际上,所谓武士道是他们从咱们中国学去后进行了日本化改造的产物。

    不管他们承不承认,日本武士道跟咱们中国的儒家学说和佛教都有很深的渊源。如果没有佛教各个新宗派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也不会有早期日本武士道思想的出现。

    早期的武士道用儒家思想里面的忠君、清廉、轻生死、重名誉来鼓动武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能够满怀正义感和荣誉感;用佛教净土宗里强调的“往生极乐净土”、“来世得福报”来消除武士们对死亡的恐惧;把平时艰苦军事训练的负面情绪,用佛教禅宗里面的“苦修”来愈合与消弥。

    而且早期的武士道不叫武士道。

    平安时代叫做“兵之道”,镰仓时代叫“弓马之道”、“武道”等。

    清原贞雄在《国史与日本精神之显现》中提到:“武艺有之,武道道则未之有也。”

    早期的武士道是因为武士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一种类似于主仆但又更进一步的关系。

    在平安时代有了雏形,直到镰仓时代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些反映日本武士言行的具体内容在《吾妻镜》和《平家物语》等军记、史谈中均有所涉及。

    平安时代武士团的家长和“家子”、“郎党”间通过主君赏赐家臣封地、身份(“御恩”)等确定主人和武士之间的身份,以及彼此之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以“中世家长制”(惣领制)为中心的一种主从道德规范。

    高须芳次郎在《近世日本儒学史》中把日本武士道宣称为“纯日本思想”之“重要因素”。但其精神内核还是儒家思想为主。

    所谓武士道理论的祖师山鹿素行,最初就是林罗山下面一个朱子学派,他大力推行的“圣学”就是儒家的那套东西。也就是孔子说的“五达道”、“三达德”——儒家强调的“五常三德”。

    虽然山鹿素行后来对子思、孟子的“中庸”和程颢程颐的“洛学”产生过怀疑并成为“古学派”的先驱,但他始终尊敬和崇拜孔子和朱熹。

    高须芳次郎在《近世日本儒学史》中引用《礼记·中庸》里面孔子的话:“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五达德”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德川时期,由于山鹿素行、中江藤树、贝原益轩、大道寺友山、山本常朝等儒学家辈出,竭力鼓吹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并专门著述,使武士道理论化系统化完整化,最终形成并统治了整个日本武士道思想。

    (茶叔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音视频的转换,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解日本(三)日本武士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ty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