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与行之争

知与行之争

作者: 奔跑的鳄鱼 | 来源:发表于2023-05-08 19:37 被阅读0次

今日随便翻了翻《论语》,读到这么一段:【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从表面上来看,孔子与子路之间在“行”与“知”的两者关系上的看法不一致:孔子认为应该先“知”而后“行”,他觉得子羔还没有完全掌握儒家的精髓,此时让子羔去担任费宰其实是害了子羔;子路认为应该先“行”,给子羔田地和人民让他管理,有了实践经验,即使不读书也能掌握理论知识。孔子没有想到子路会和他硬扛了一下,只要气急败坏地说了一句强词夺理。

不过表面上的理论之争本质上都是话语之争,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见。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牛李党争”,牛僧孺为代表的是通过自我奋斗社会低层爬上来的官僚,李德裕代表的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他们在斗争都会引经据典,可本质上是在争夺朝庭的话语权而已。比如隔壁一个国家内借着路线之争的名义搞“肃反”运动,其本质上就是权力之争。不过胜利者不会说他们要的是权力,他只会说这是理论的胜利。

咱们来看一看孔子与子路对话时的背景,孔子没有实际的权力,他只是集团精神领袖,而子路是季氏的总管,很受季氏的信任。对于集团的一众低级人士来说,是跟着领袖追求看不见的道义还是跟着有实力的人物去获得现实的利益?to be or not to be ?可能是因为更多的人听子路的话,夫子心中有所不爽,可自己又没有什么资源可以供集团享用,长期以往,威信将不复存在。因此,为了显示自己的影响力,他直接就批评了子路对子羔的人事安排,说这样安排不合适,因为子羔还小,学业上也不精,可以缓几年再把他放出去当官。实力在手的子路显然没有照顾夫子的颜面,直接了当地说治理一个县这样的小事,历练一下就行了,不需要有太多的理论知识,把他老师给撅了回去,气急败坏的老师只能说这个学生在强词夺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夫子已经把费宰这个位置答应了其他人,可拥有指派权力的子路没有跟他商议或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把位置给了子羔,这让老师很生气,但问题并不严重,因为老师没有控制事态的权力。

就这两个人的对话,很难说得清究竟是谁对谁错,但如果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去检验一下,就会发现哪个人讲话更有道理。在夫子的门生中,子羔是从政时间最长久也最为廉明最得民心之人,这说明当初推荐他成为费宰的子路是慧眼识英才,而不同意他出任的夫子要么眼拙,要么存了私心。

相关文章

  • 《创业篇》寻求商道

    凡乡野与乡野之争,国与国之争,宗教与宗教之争,派别与派别之争,都是人心之争。 人生真知己难觅,无非都是浅浅的友谊,...

  •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行与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与知是一对连体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 一个人只有身体力行,亲...

  • 知与行

    最近和一个学习力不错的朋友聊天。突然就谈到一个问题:感觉自己一直有看书,一直在学一些课程;感觉自己很有收获。可是在...

  • 知与行

    知能言传,行却是习惯和经验,只能身教 知行合一需要修炼才能达到

  • 《知与行》

    今天在《头条》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沂州府的。 当时沂州府衙门大门上有一楹联,据说是清乾隆初年兰山知县李方膺所撰写:...

  • 知与行

    N一40 晚上早到家, 充满了期待,却出我所料。 可以有渴望,但要零期待。 当度过和朋友闲聊的看月食的时光, 才意...

  • 知与行

    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渐渐淡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你才会铭记于心。近期参与公司举办为期四天的技能培训...

  • 行与知

    践行是验证所学的唯一捷径。 实践证明,任何十分合理的推理在实践中都会显得漏洞百出。很多东西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

  • 知与行

    戒思,思考逻辑信息的种种局限,对情绪有帮助,对事实没有,当思维的知达到一定程度,就快快的行动吧,客观的实践才能累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与行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v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