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想法读书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作者: 摆舟 | 来源:发表于2022-02-18 10:15 被阅读0次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想,对于这两位的观点,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谁对谁错了,只要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逻辑圈里能够自圆其说就好了。

那么,陶行知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呢?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 陶行知首先从“墨辩”提出三知入手,而所谓的三知就是指亲知、闻知和说知。说得更加通俗易懂: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而在这三种知识中,先生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并通过举例来论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的,最后便得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

现在,我们不妨也来学学先生的论证方法。比如要是有人告诉我们,被刺扎到了很疼,这就是我们的一种闻知。可是在这里,我们就可能有一个疑问了,被刺扎到了到底有多疼呢?我想,这个感觉绝不是别人通过语言描述就能说得清的,只有自己有了被刺扎的经历才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可见,亲知是比闻知更为根本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说知的例子。比如,我们从别人那里听说某个人有一次大发雷霆了,我们就可能推想这个人脾气很暴躁,这就是所谓的说知吧。可是这种说知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还可以继续从更多人打听关于他的信息。然而,这打听到的消息依然没有跳出闻知和说知的圈子,我们仍然不能得知这个人脾气到底如何。所以,要想更加真实地了解这个人,除非我们与他亲自接触,只有在和他亲自的接触中,我们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一个人。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仍然会发现,亲知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当然,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还容易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的亲知就是实践,闻知和说知就是真理。闻知和说知在我们这里对不对,还得靠亲知去验证。我想,这也是先生认为亲知是闻知和说知的根本的应有之意吧。

                写于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相关文章

  • 爆竹声中一岁除,早春不如多读书

    二月读书笔记一、《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王阳明提出了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

  • 行是知之始——读《陶行知文集》之有感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先生先从小孩子说起...

  •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知之始”是陶老在《陶行知教育名篇》里其中一篇的题目。他用审辩的眼光去否定了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

  • 通过生活体验促进学习过程性与整体性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知是行之成...

  • 2020-04-15读陶行知6

    陶行知原来服膺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而取名“知行”,这是唯心论,而后改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第24天

    行是知之始 陶公认为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是有误的。陶公用生活经验和科学发明上的案例说明"...

  •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

    这一篇陶行知先生不认同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以生活经验和科学发明上的案例来证明“行是知之始,知...

  •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而去——读陶行知的教育笔记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昨日开始读陶行知先生的这本书。名字就让人血脉喷张。其实,这本书是谈了陶行知的具体教育...

  • 陶行知《创造教育》有感

    我阅读的书目是《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笔记分享:今天阅读的是陶先生《创造的教育》,对教育应秉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ws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