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有规矩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
上学期间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工作后也曾读过,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有些内容和对话并不理解。而今迈步中年,再看再听《围城》,别有一番滋味。
1.先生印象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提及和钟书先生及女儿钱瑗的日常,印象最深的是,钟书先生和瑗瑗躲猫猫,钟书先生趁妻子熟睡给妻子的脸上画个胡子,趁女儿熟睡时,在女儿肚子上画个小花脸,先生的调皮可爱跃然纸上;俩人提及孩子时,钟书先生怕再有一个孩子比瑗瑗好,抢去了对女儿的爱,执意不要第二个孩子的痴气;在清华图书馆,只要是钟书先生看过的书上面必有标记,“书虫”印象的先生;住在清华园内和林徽因家做邻居,“溜毛逗狗”的先生;生活不能自理到连只纽扣都不会缝制的先生——那么不识人间烟火,又充满生活和浪漫气息的先生,竟然经历烽火战事,辗转旅途,写出这么一部别具讽刺意味的小说,把世事万物看得无比通透的先生,把学校同事之间、妯娌之间的勾心斗角描述的如此酣畅淋漓的先生!
人生遇一人倾心足矣!钱钟书说,“在遇到杨绛之前,从未想过结婚,在和杨绛结婚后,从未后悔娶她。”这是世间所有女子都想要得到的爱情,我想,钱钟书先生的痴,也另万千读者禁不住怜爱吧!
围城内外有规矩2.有趣的文字
有趣的灵魂才能写出有趣的文字。
《围城》里不乏特别值得仔细品读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音符,让人百看不厌,值得反复品读。
“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做她的 Lord and Master(主人公)。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这是赵辛楣在对苏文纨百般追求而不得后跟鸿渐说得交心的话,也是现在很多人对围城生活的看法。在即将到达三闾大学的时候,赵辛楣又做了总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这些话,无不表现出其精明能干,世故圆通的个性特点。
主人公方鸿渐,回国第一晚在丈母家住到过世未婚妻淑英室内的那一段文字也是妙不可言。“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不,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在对孙柔嘉长相的评价里更是接了方鸿渐之口,“平常以为她不修饰的脸原来也是件艺术作品”,足以让读者发挥想象。
包括在三闾大学时对历史系韩学愈的那段描述也是极妙的文字——因为要掩饰自己的口吃,他讲话少、慢、着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担保。都是值得仔细品读的文字。
在方鸿渐和孙柔嘉订婚的那段描述中,更是以先挑好葡萄吃还是先挑坏葡萄吃作比,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少好?有多少玩味在其中?!是啊,也许正如鸿渐之于柔嘉以为是遇见了一颗上好的葡萄,“不讨厌,也可以结婚”。
3.不敢妄加评论的评论
反复品读,提到评论二字却仍有些忐忑。《围城》里刻画出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虚荣冷漠,唐晓芙的活泼开朗,单纯热情,现实主义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通世事、毫无作为又心地善良的方鸿渐,这些人物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刻画,无不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自我感觉钱钟书的文字,需要慢读细品,就像品茶,几经煮泡冲,还要细口浅尝,如此反复,方能品出其中味道。婚姻如品茗,需要两个人在一起耳鬓厮磨,磕磕绊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磨合,才能长久。鸿渐和柔嘉,在婚姻里分分合合,拼尽力气应付着各自的家人、工作中人事纠纷,最后不欢而散,其实,鸿渐如死象般地沉睡后,他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当然,如城池的又何止是婚姻?传统封建家庭里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就连学校这般“净土”上属于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任何一处有人待的地方便如一座围城,只要是城中人,难免都会被卷入其中,你常常是羡慕别人,其实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目前你的境遇,所谓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对待婚姻呢?钟书先生说,婚姻如城池,我想这自然也在告诫大家它的规矩和方圆,只是,年少读不懂《围城》,读懂已是城中人罢了!
围城内外有规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