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今年刚上一年级,而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分水岭”。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在幼儿园,学习主要以游戏和探索为主,而在小学一年级,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师主要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在小学一年级,教学更加注重课堂纪律和正规的教学方法。
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和宽松。而在小学一年级,学习环境正式和有序,学生需要适应更多的课堂规则和纪律要求。
学习时间:幼儿园通常有较短的学习时间,而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时间相对较长,还有作业需要完成。
学业压力:小学一年级相比幼儿园更注重学习和成绩,学生需要逐渐适应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学习要求的提高。这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业压力,需要学会面对并适应。
这种种的不同,不要说孩子会不适应,作为我们家长也很迷茫,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准备?如何适应?如何跟上老师的步伐,与同学们快乐前行!
而在此时,我有幸发现了方舟写的一本书《一到二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一二年级,如果孩子不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他就会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劳役”;
一二年级,是培养孩子好习惯,避免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 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是自信还是自卑;
一二年级,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 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使孩子成为天才,也可以让孩子变成笨蛋。
孩子的任何一种转变,都有着其必然的心理渊源。所以,我们倡导:只有首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家校联合,共同育人。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空间。
孩子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智力上的差异并非决定因素,孩子是否拥有一个好个性、好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认真仔细等很多好习惯,往往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这本书中最让我醍醐醒脑的是作者面对推卸责任、悲观的孩子,去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例如:每次考试成绩公布时,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我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老师出的题太难了!”“考试那天天气太冷了,我都被冻感冒了,没考好!”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当成绩没考好时,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搬出这么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承认,或者不想去面对那些自身的原因。
例如,这一阶段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在考试时没有认真检查等。
其实,在这一现象中,体现的是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所谓“自我归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
例如,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习惯性地用客观原因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归因”;但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首先想到了是自身的原因,并积极地去想改进的方法,这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归因”。
其实,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拥有积极的“自我归因”。
例如,出现了错误,他们首先反醒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抱怨他人或客观条件。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决定着孩子所取得的能力。
这本书注重的是方法,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提高学习成绩与人格培养并重。
总之,家有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家长最好也来看看这本书,对陪伴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