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景区大门,迎面耸立一座人物塑像,黑乎乎枯瘦如柴地站在广场,脚下台基上刻着昙耀两字。就是这人建议皇帝在这里凿窟造像的。他的身后是座气势恢宏的建筑,里面供奉着一组巨大佛像,不时有人念念有词地跪拜磕头。进而是笔直通道,两旁石柱一字排开,每个柱子上都雕有六颗牙的大象,我至今未能找到其缘由。通道尽头是座桥,躬着身子跨过冰河,将冬日沧桑带进武州山里。
武州山像面墙立在川谷北边。沿着山体南面近千米距离,留有四十多个洞窟,二百多个窟龛。其中有五万多个石雕造像,最高的十七米,最小的两厘米。还有很多壁画、石刻、石碑,记载着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这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时四百多年的扩建而成。
明代以前,这里叫武州山石窟寺。起初,枯瘦如柴的昙耀去京城,皇宫御马咬了他的衣服。皇帝说马识善人,让他当师礼。老头借机说了凿壁造像的事。后来皇帝授权,他选择了武州山,开启了云冈石窟造像序幕。他开凿了五窟,主要是三世佛,雕刻技艺继承了汉代传统,融合了古印度艺术,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
孝文帝太和年间,是北魏迁都前最稳定最兴盛时期,石窟建造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精湛技艺,还有财力物力保障,经历了献文帝、冯太后到孝文帝迁都,大约四十年时间,建造了目前能见到的所有大窟大像。造像题材多样,出现了释迦和多宝两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雕像,出现了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产生了富丽堂皇的太和风尚,使汉化趋势发展迅速。
北魏迁都洛阳后,石窟大规模开凿随之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仍在中下阶层继续,亲贵、官吏、邑人及信众,利用平城旧有人才和技艺,不断开凿中小型洞窟,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窄肩且下削,这是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秀骨清新艺术形象。
其实,佛教东传和中西文化交流,是云冈石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公元前一世纪印度佛教诞生,印度河上游形成了佛教圣地。以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区为中心,产生了融合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为一体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随着佛法东传势力逐渐增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北凉后,佛事东移平城。平城与今新疆,直接导引了中西文化交流,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的石窟寺也就应运而生了。
大约三个小时,听,看,思,拍。恰巧与之前参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及榆林窟比较融通,大体感受到佛教及佛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南北线,逐步进入中华和不断汉化过程。为我再学奠定了基础,也算不枉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