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学殿堂

作者: 道心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21:12 被阅读117次

    佛、菩萨是神秘的,但什么是佛,一般老百姓是不清楚的,只知道佛菩萨法力无边,可以保佑一家平安,可以保佑自己心想事成。如果听说哪个地方佛菩萨灵验,人们就会趋之若鹜,为了抢一柱头香,不惜忍饥挨饿、彻夜排队,有些甚至花了大价钱进行请香,只为在佛菩萨面前许愿,以求面前庄严的佛菩萨显灵来护佑自己。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佛在《金刚经》中亲自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看到这句话,有些人失望了,原来大家向外拜佛的方式错了,是邪道啊。

    然而由于佛经晦涩难懂,又是古文写的,因此一般人是很难走进佛学殿堂的。由于不了解佛学真义,人们往往走入两个极端,有的人斥之为迷信,有的人向外拜佛陷入邪道。而对于佛学精义,许多人犹如盲人摸象,而浑然不知其宗。

    禅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讲到,“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个自性,指的是人的心性。人们常说“佛在我心中”,这句话不是说心中装着那个有形的泥胎佛,而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只不过大家还没有觉悟,还没有认识到自心,当下心是迷的。

    如何开启智慧呢?只要你自性觉了,你就成为了佛。现代人是幸运的,由于科学的发展,可以更容易理解佛学思想。

    毋庸置疑,佛学就是心学。在走入佛学殿堂之前,有几个知识点需要交代一下。

    在距今2500多年前,是一个群星辈出的时代。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6年后,即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出生,又14年后,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三人中,老子出生最早,年龄最大,活了100岁;释迦牟尼活了79岁;孔子出生最晚,比老子小了20岁,活了72岁。

    可能与大家想法不同的是,一个伟大思想的诞生,往往是因为社会出问题了,而挽救社会需要理论指导,因此社会中的各种圣贤就会粉墨登场,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思想,以图用自己的理论来挽救时弊。中国老子、孔子生活的时代,处于周朝后期礼崩乐坏,进入春秋战国这个大变乱的时期。正因为时局动荡了,周朝天子式微,各诸侯国开始互相兼并,社会危机空前突出。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都想临时抱佛脚,希望在短时期内富国强兵,以图在充分竞争的大变局中,立于强势地位。于是,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古圣先贤,就开始推销、售卖自己的学说思想,诸子百家学说就这样应运而生走上了历史舞台。

    佛学诞生亦有其时代背景和因缘。在古印度,有一个“四门游观”的典故,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时,当时还是太子,从迦毗罗城四门出游,在城门外见到生老病死等凄惨景象,深受震动,感到人生无常,而立志找到一种学说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当然创立一种学说是不容易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

    要想使别人解脱,首先得自己解脱,只有自己得道了,才能传道帮助别人。就这样,经过无数挫折,有一次释迦牟尼还差点饿死,在接受了牧羊女奉献的羊乳后,才恢复了体力。

    释迦牟尼接受牧羊女奉献的乳糜

    最后,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立下绝誓,如果还不觉悟,就再也不起来了。在经过七天七夜冥想后,清晨万籁俱寂,释迦牟尼睁开眼睛,幽兰空旷深邃的天空中,只剩下最后一颗星在那儿闪烁。就是这个场景,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奇迹就这样诞生了,释迦牟尼因睹星而悟道,一下子大彻大悟了。

    清晨的星空

    也许释迦牟尼佛看到的就是上面的这样一个场景。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经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也许你看到的就是天空和一颗星,仅此而已,但释迦牟尼佛就因此悟道了。

    任何哲学探讨的,都离不开一些最本质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毋庸置疑,佛学是智慧之学,释迦牟尼苦苦寻觅的,也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世人之所以迷,是因为拘泥于眼前看到的,以为眼见为实,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佛陀拈花一笑

    许多人都听说过释迦牟尼佛传道时“拈花一笑”的故事。一天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遍示于众人,这时会中所有的人都不知佛陀何意,唯有大弟子迦叶尊者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佛将花交给迦叶并说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现在暂且不去解释这个“拈花一笑”,请大家看下面图片,那个小小的亮点是什么?

    旅行者1号拍摄的地球照片

    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卡尔萨根说: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没错,相对于宇宙,我们的地球就是一粒尘埃。印度人没有准确的计量概念,形容数量多时,就说像恒河沙一样,形容微小时就说不能再切分的微尘。现代人有了极限概念——无穷大和无穷小,有了宏观和微观概念,通过现代仪器,知道了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知道了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但宇宙的本来样子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搞清楚。

    随着生物解剖学的发展,人类认识到,思维是大脑的功能。如果把大脑比喻成宇宙,大脑中的各个反射区就是不同的星系,神经细胞中的空腔就是我们的太阳系。我是什么?我就是一粒微尘,也许是量子级别的一个电子。

    这脑洞有些大开了,我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啊,有骨骼肌肉,有血液,有呼吸,有温度,怎么是一个量子呢?

    与中国古老的五行理论一样,古代印度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就人体来讲,骨骼肌肉是“地”,血液、尿液、津液是“水”,呼吸是“风”,人的体温是“火”。但这四大都不是我,都不是永恒的,人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发生变化。

    根据网上资料,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120-200天(神经组织细胞除外),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的细胞也顺势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那这个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所以说我的血肉躯体不是真正我,它只不过是不同元素众缘和合的结果,那真正的我是什么呢?人的思想意识又是什么呢?

    再回到释迦牟尼佛睹星悟道的场景,那个深邃空旷的天空对应的就是大脑细胞中的空腔,天空的那颗星对应的就是大脑细胞中的那粒量子微尘,而这粒微尘就是释迦牟尼的真“我”。因此释迦牟尼佛不是寺庙中泥塑的佛像,也不是西游记中那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的庄严色相,佛陀就是大脑细胞中的一粒量子微尘,佛世界就是那个微尘感受到的无边无际、空无一物的心体空间。这个微尘“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每个人包括一切动物都具有唯一的一个量子微尘,就像天空中的北极星,就像蚁群中蚁后,他是生命和意识的主宰,是一个经过无数轮回不断集聚能量的“真我”微尘。这个微尘“我”与所在的心体空间,一起构成了人的心性,每个人的心性与释迦牟尼佛的心性是相同的,也就是人人皆可成佛,之所以普通人没有成为佛,是因为你心性是迷的,没有觉悟而已。

    每个人的心犹如清晨深邃的天空,都是纯净的,正像禅宗六祖所描绘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明晰于此,你就会明白,在皓月当空的晚上,会特别舒服,那种“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的感觉会使人着迷,因为那个月亮就是你,这空旷天空就是你大脑空间的映射,无比自由,无比快乐,任你逍遥。当天空繁星闪现,人的清净就打破了,思绪也会发生变化。

    人的大脑所产生的一切意识和思想活动,犹如心体空间中绽放的烟花,也可以把人的心体空间比喻成一个舞台,各种意识和思想都是舞台上的过客。

    直到现在,科学家也没有把人的大脑活动机理搞清楚,也许科学实验永远也无法解释,因为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这需要根据个人深度生理体验来验证。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之处,是把人的精神活动描述成了一个内心宇宙,要知道那可是2500多年啊。我们与佛陀的区别是,释迦牟尼佛根据个人体验提出了佛学理论,而我们是根据佛陀的讲述,来不断认识自我。这就像我们都知道牛顿定律,但我们人人都不是牛顿一样,甚至我们与僧人也不同,僧人是根据佛陀的教导注重心理体验,而我们仅是学习理解而已。

    如果在内心构建了释迦牟尼佛描述的心体结构,那么就可以进入佛学殿堂的世界进行学习体验了。

    人的精神活动有几个层次,佛学中称为五蕴。“蕴”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积聚或者和合。佛学认为,世间一切有情的生命体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其实人的精神活动非常复杂,不可能三言两语解释清楚,这里只是概略通俗解释一下。

    一种是因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皮肤感受到,引起大脑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精神活动,因是外界具体的物质被身体感觉器官采集到,并传导到大脑,因此称为色蕴。色,最简单的理解是有颜色、有形态,可具体描述的物质。色蕴是最基本的,只要是稍微高级一点的动物都有这个功能。

    第二种是因身体做苦工、遭到刑罚或者看到美女、美景,心理上产生的苦、乐感受;还有当人看到悲惨的场景时,大多数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恻隐之心。这种由身体感觉器官遭受刺激而引起的感受,称之为受蕴。受蕴比色蕴高级一些了,是由色蕴而引起的情感感受。

    第三种是把过去存储在大脑中已经沉寂的记忆,通过回忆重新展现在大脑中,因此称为想蕴。心理学是讲的发散思维,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属于想蕴的范畴。

    第四种是行蕴。前面三种情况是向大脑中输入信息,但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这种支配人行为的大脑意识,就是行蕴。比如人饿了,就想吃东西;受到欺辱愤怒了,就想骂人,就想给对方施加暴力;贪欲起来了,就想非法占有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等等。行蕴非常重要,他使我们知道了,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从大脑那一念起处来控制。人们常说一念之差、念念不忘,如果能够从起心动念处来修身,来控制自身行为,就具有不可思量的效果。如果从思想处来引导社会大众,社会就容易安定。

    第五种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比如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研究、文学创作等,因为是单纯的意识活动,因而称之为识蕴。

    在释迦牟尼佛看来,人大脑中的这些思维意识活动,都是心体空间中升腾起的烟花,都是心体舞台中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匆匆过客。人为什么有烦恼苦恼,正是因为有这些“五蕴”活动。这些抛洒到心体空间的烟花,是引起人苦恼的源头,因此释迦牟尼佛把他们称为心体空间的灰尘,简称“尘”,具体又分为六尘,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这个容易理解,有颜色有形态,主要由视觉产生的是色尘;听觉引起的是声尘;嗅觉引起的是香尘;味觉引起的是味尘;触觉引起的是触尘;其他的人的意念活动统称为法尘。

    我有时感觉,人的思维神经机理非常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是数字信号,但话筒、摄像头采集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因而在传输之前,需要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具体实现是有一个采样、量化和编码的过程。当计算机网络把数字信号传输到目的端后,为了还原信号,这时需要数模转换,要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音响和显示器把输入端的信息还原和呈现出来。

    人的神经传导机理是什么?科学家还没有搞清楚。我感觉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有人说,人的神经中传输的是电信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神经中传输的不是眼睛看到光信号,也不是耳朵听到的声波震动。我们暂且假设,人眼底的黄斑把眼睛映射进来的光影像转换为了电信号,电子的旋转状态代表了不同的光影像。接下来,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这些电子进入到大脑相应功能区的一个脑细胞中,在那个“永恒我”的量子微尘指挥下,这些携带了光影像的电子,就被心体空间进行解析感知,于是我就看到了外面的景象。你看,这是不是像平静寂寥的心体空间被塞进了大量灰尘。释迦牟尼佛把人的思维意念活动比喻成“尘”,非常形象。

    由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假设的这个人体视觉过程,我们认识到,人的心体空间所感知的,实际上就是外界事物的幻像,从来不是真实的。从心体空间来讲,人直接看到的外界景象,与镜子里看到外界景象,甚至是人回忆起来的某个景象,有什么不同吗?实际上,我所感知到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外界景象的幻影,都是虚妄的。

    讲到这儿,当佛陀在你面前拈花时,你是不是也能会心一笑呢?法会上,那么多人,大家都看到了这朵花,但只有佛陀一人拿着,这样说来,是不是每个人看到的花都是那个实体花的幻影?你能说眼见为实吗?

    禅宗六祖慧能面对两个僧人的争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我们的心体空间,本来寂寥空旷,空无一物,正是因为风吹旗动这个“色尘”抛洒到了我们的心体,才使心体状态改变了,感受到了这个景象。

    我有时想,唯物主义是把外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进行研究,而唯心主义是把自己的心体空间作为参照物进行感知。其实说唯物主义或者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准确的,唯物唯心都是一种手段,是人的一种武器,是思维角度的不同,研究科学需要唯物学说,修身修心、控制欲望就需要唯心学说。

    佛学是博大精深的,以上只不过是个人管中窥豹,如果能引导善知识步入佛学殿堂,幸甚幸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道心永恒: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得这个偈语,非常好,值得细细品味。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 道心永恒:有道理,社会是多样性的,人心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够达到去恶向善目的,一切法门都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殊途同归吧。谢谢您的评论!
        道心永恒:中国人学佛,最好看看六祖坛经。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 小小小念佛人:虽说拜佛求神有点类似于迷信,但这也是佛菩萨的一种方便法,接引众生入佛门。不可想的太极端,再说求佛拜佛,也是一种很好的降服我慢的一种方式🙏,个人片面之见,还望指教。

      本文标题:走进佛学殿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rs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