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 #书评# 冯骥才《西欧思想游记》
主题阅读真的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眼界。之前还杞人忧天的在空想,觉得视频太方便了,文字体游记,还有没有生存的空间?一目了然的视频,会不会扼杀想象力?
空想无益,有选择的阅读了詹宏志,村上春树,蔡澜等名家的游记,文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看到冯骥才的《西欧思想游记》,眼前一亮 ,正好又趁机重读一次。游记可以有无限中写法。
作者从北京飞巴黎,这是头一次在飞机上过生日, 上飞机前吃上了九十七岁母亲包的饺子。在巴黎,说到敦煌石窟,提起王道士,又想起“前两年我应邀去香港书展演讲,抓些空闲跑到香港的老街——荷里活街上逛逛,那里是香港出名的古玩街,各种高档的古董店鳞次栉比。不去则已,一去惊得失色。我说“失色”,是因为一位同行者忽问我:“你怎么脸色都变了?”
作者忍不住感叹,如今的王道士怎么这么多?过去是人家老外钻进才能藏经洞掏东西,现在是我们钻进墓穴把东西挖出来送到人家老外手里。今天的王道士比昨天的王道士还王道士。过去的王道士弄钱修洞窟,今天的王道士们呢?
总觉得冯骥才是那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这不,西欧“思想游记”,依然是中国心。想说他那代的作家有印象的好像就是他了,一下子想到,冯也快八十岁的人了,这时间过得太快了。
冯骥才原本是学画的,文革中是受到冲击那批人,改革开放以后,日子才开始好过,凭本事,出国讲学,旅游都是平常事,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惜我是井底之蛙,国外游记读起来总觉得隔了层纱,因为只是看别人去过,自己未曾去过。我想象力不太好,别人笔下的美景,无法感同身受。不过,看到法国的象鼻山,倒是似曾相识,因为桂林也有一座,冯骥才是这么写的:十年前在吉温尼的莫奈故居吃了闭门羹,心不死,便跑到卢昂去看莫奈画的大教堂 又到翁弗勒尔去看莫奈画的大教堂;这次又吃了闭门羹,仍不死心,来到埃特尔塔看莫奈画的象鼻山。莫奈画象鼻山是在一八八三年,这一年他刚定居在温尼。
一座小山直伸向大海,可能是爱海情切,伸到了极致,还不够劲儿,就把一个鼻子似的石柱插入海水。这里是莫泊桑的故乡。莫泊桑也说过这山“好似一头大象把鼻子插进水中”;这便是象鼻山的来历。
桂林的象鼻山,买门票就可以进,只是外地人的身份证,门票要贵很多。这也许是游记和现实的差别,但是我们可以有个期待,为梦想而努力,这是我刚想到的,阅读的另一种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