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一些话题就像流行性感冒,过一阵儿就会爆发。搜索里输入“罗振宇 骗子”会看到2015、2016年都有相关的话题讨论,而最近《罗振宇的骗局 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又刷爆了朋友圈。
1.罗振宇是骗子
这篇热文的作者拾遗,一开始先描述了他的一个朋友,忙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生活:英语、听书、看专栏,从睁眼到闭眼的一切缝隙时间都被知识付费平台填满了。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作者认为是“知识焦虑”让这类人学习、学习、不断学习。而这种学习,在作者看来都是无用功。因为拾遗认为这些人学习的知识是二手知识,是未经自己思考的,仅仅只能成为一种谈资,而没有任何别的用途。而罗振宇和他的‘“得到”APP所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正是利用和鼓吹了“知识焦虑”来向诸如作者朋友这一类人兜售内容产品。
整篇文章,是一个三段的论述结构。第一部分:立论,即“罗振宇是骗子,知识付费是忽悠”的论点。拾遗利用讲故事和对话法,刻画了一个知识付费用户的形象:他叫刘刚,他的生活被各种学习内容填满,他很累、很焦虑、时不时还拽一些新词。拾遗透过与刘刚的对话,道出了他认为这类用户学习的动机,以及使用知识付费平台的原因。通过刘刚的例子,拾遗说明这类学习不仅花费了精力,还需要花费金钱。
第二部分:论证,即为什么说“罗振宇”是骗子。拾遗透过爱因斯坦的轶事,引出了他的核心观点:第一,现在内容平台上的不是真正的知识,用户学的不是知识,而是知道。第二,现在的内容平台是让用户未经思考的学习,而这不是真正的学习。后半段主要就是对核心观点的分析论述。
第三部分:引申。这部分拾遗给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目的、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以上就是这篇朋友圈热文的内容和主要结构了。
2.罗振宇不是骗子
某不知名过气网红和菜头,针对这篇文章提到的现象,也写了一篇叫《罗振宇骗得还远远不够》的文章。他认为罗振宇和他的“得到”平台,恰恰是践行了“知识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工作”,就是所谓的‘“师傅领进门”。
首先,和菜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用户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对于知识的学习需求。而“得到”平台就是解决了知识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知识中间商”。它连接了大众和知识分子。
其次,和菜头认为“有需求、有供给,有交换,就形成了市场”而其它第三方宣称某一方是骗子的行径,很滑稽。
最后,和菜头从“得到”本身出发,他认为这是一个让读者找到门径的平台,是让用户走上自我终身教育这条路,让他们获得同伴、获得指引,从看、听、读到做,去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论证里,和菜头类比了佛教中的“灌顶”仪式。“灌顶”是使弟子“成为福田”,而方式中的结缘灌顶就是从大德座前的哈达下走过,磕个头就算完成。“得到”就类似这种仪式,让用户获得了解某个领域的机缘,然后再自行走进去“获得福田”。
3.我的观点
针对“罗振宇是不是骗子”,两篇文章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拾遗的逻辑是:付费用户的学习是无用的,是因为内容平台上的不是知识,而且是用户不经思考的知道。为什么造成这个结果,是因为罗振宇们利用和制造了“知识焦虑”,导致付费用户学习无用。所以罗振宇是骗子,知识付费是忽悠。
我个人认为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第一,内容平台上的就不是知识?那现在所有教学机构在传授的又是什么呢?狗屎吗?第二,用户不经思考的学习,是平台的错?那就是说,你买了一本书看完了不去思考,还要怪书咯?
显然,这似乎是这样一种场景:你因为某种焦虑走进了一所学校,一口气报了很多个学习班,然后很勤奋地学这学那,过段时间一看,啥长进都没有发生。于是,转头一想,肯定是进了一所骗子学校。但是问题是:这所学校里有很大部分人,因为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改变了自己的行动,获得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成绩。此时,郁闷的你,只有通过申讨校长,才能找到内心的inner peace了。
的确,不经思考的学习是无用的。但是,思考的责任在于自己,不在外界。不论是罗振宇也好,其他谁谁谁也罢,平台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
这是在上完“下班后的写作后”关于“怎么找到写作灵感”课程后的文章http://www.wekuo.com/l/s/55-68566,付费平台又成功地“忽悠”我输出了一篇文章。它“忽悠”我说:想要能够写出文章,这里有九大方法:拔高深挖引申、一个点掏空法、三层思考排除法、大咖对比法、名家细节观察法、生活资讯收集法、同题材多角度观察法、历史第一人,以及大量阅读。
这篇文章,小试了一下同题材比较法,虽然还不够好,但是总归是轻松就突破了1000字,不再抓耳挠腮地凑字数写文了。
思考在线,就不怕被忽悠。
备注#6179-桌子-波米诺不知道#橙子学院码字岛第25次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