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六、创新不是禁区

六、创新不是禁区

作者: 鹏霄悠然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9:38 被阅读0次

    上面的文章里着重分析几个人工智能在近期有重大应用的领域,但是人工智能能做的可不仅仅是这些。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它最多是在重复性的一般劳动上可能替代人类,但是在各种需要创意和想象力的领域,人类的优势还是不可替代的。但事实上,创意行业也未必就是人工智能的禁区。

    创新本质上无非是人类对现有的知识或实践进行修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试错来实现的。人类宝贵的思维能力能让创新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这让创新的试错过程可以大大减少。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来说,它也许在创新的成功率上,比人类有很大差距,但是它巨大的计算能力保证了它可以几乎无限次试错。只要是这种试错过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验证的,人工智能就完全可能取得比人类更大的试错样本,并验证得到更好的创新成果。

    还是以前文提到的阿尔法为例,最新版的阿尔法零(AlphaGo Zero)已经不需要和人类对弈来获得进步了。它采用的是两个阿尔法零互相对弈的方式来学习,而根本不去学习人类的棋谱。通过相互对弈,它自己学习到许多人类根本想象不到的新招数,最终以很高的胜率战胜之前版本的阿尔法。在最近的阿尔法棋谱中,人类顶尖棋手发现了许多棋完全不符合人类棋手已有的思路,甚至有部分已经经历人类千百年来考验的定式被修正(注:所谓定式,是指布局阶段双方在角部的争夺中,按照一定行棋次序,选择比较合理的着法,最终形成双方大体安定、利益大小均等的基本棋形。它一般是人类棋手经过千百年探索,认为每一步都经过验证是不可改变的行棋次序。)。这种新招数,新定式的发现,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再举一个人们惯常认为的人类创新能力的最高峰----艺术创作。其实艺术行业受人工智能的威胁一点也不比其它行业小。艺术的创作技法可不是长期不变的。以绘画而言,古代人类由于缺乏现代透视的概念,人们对绘画效果的追求,一般是以越能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越好的。所以达芬奇那幅“蒙娜丽莎的微笑”才那么著名。这位西方古典时代最著名的画家,把蒙娜丽莎的眼睛画得极为传神,据说是从哪个角度看蒙娜丽莎,都能看到她看着你微笑。中国的“画圣”吴道子,也有“吴带当风”的传说流传下来。这可都是形容他们的绘画非常接近真实情况。可是随着照相术的发明,艺术家们悲哀地发现,把画画得再真实,也不如照相机。如果继续沿着写实的路线走下去,艺术家们将无路可走。

    好在人类有智慧,现代派画家创作了抽象主义画风,他们不再追求写实,而是通过抽象的线条和色彩来进行艺术表达。可是这样就能让人工智能望而却步吗?事实上,在2016年,Google公司和一家非赢利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场画作拍卖会,总共拍卖 10 位艺术家的 29 幅画作,为后者筹集到了至少超过一万美元的资金。拍卖会上的每幅画作虽然都标记了创作者的名字,但真正的创作过程其实是由 Google 的人工智能Deep Dream完成的。这些画作有些画风比较诡异,有些接近真实,但通过对色彩和线条的扭曲,它们也可以被理解为充分表达了某种情绪。

    伦敦艺术家Memo Akten 和Googler人工智能Deep Dream一同创作的《GCHQ》

    下面讲个真实的故事。

    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众多的音乐爱好者齐聚一堂,正如痴如醉地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音乐声从舞台中央传来,可是低垂的幕布却遮挡住了舞台中的一切。似乎有位神秘的钢琴家在充满激情地演奏,但影影绰绰地什么都看不清。随着一曲奏罢,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并与身边的同伴激动地讨论,诉说这场音乐会多么激动人心,这位不知名的钢琴家的演绎又是多么地扣人心弦,仿佛直接抵达他们的内心深处。舞台大幕慢慢揭开,舞台中央并没有站着一位钢琴家,而是只有一台电脑,背后有几根线与舞台音响相连。旁白响起,主持人用悦耳的声音告诉大家,今天的演出主角就是一台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它谱写并弹奏了今天的曲子。会场一片哗然,有些人生气地大吼,对自己心灵受到的欺骗表示不满;更多的人则是面面相觑,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震惊。

    戴维·柯普(David

    Cope)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他编写的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实验,EMI)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音乐作曲系统。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正是EMI的杰作,在圣克鲁兹给大家贡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戴维·柯普(图片来自柯普的官网)

    上面的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人工智能进入艺术领域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事实上,由于艺术的表达已经不再使用精准性来作为标准,对艺术的理解和评判也将更加困难,更加个性化。由于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巨大差异,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已经完全脱离了普通大众,精英们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追上艺术家的脚步。这其实给了人工智能巨大的创作空间。甚至由于人工智能更能收集普罗大众的兴趣爱好的数据,它往往能制作出更适合不同群体的艺术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艺术创作主要是指艺术的表现手法或技法。而根植于艺术之内,触及人类灵魂和表达人文关怀的艺术情怀,则仍然是人工智能无法到达的领域。毕竟,只有人类自己最了解人类,也只有人类自己最关心人类。真正的大艺术家永远稀缺,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有着光明的未来。对于普通的艺术工作者,如果缺乏内在的人文关怀,仅仅是靠堆砌得到自己的作品,那他们可能还不如人工智能的随手涂鸦。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能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也许能创造出不逊于大艺术家的作品,反而有更大的作为。

    当然,人工智能的创新性还远远不是万能的,它在有效性上和成功率上与人类相比有很大差距。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这种创新的过程和成果是不是在计算机上比较容易地通过算法模拟。例如绘画、音乐和写诗这种容易通过计算机模拟的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大量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就能产生大量作品。即使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垃圾,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成功率,它创作的效率仍然大大高于人类。

    相反,对于很多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甚至现实中商业活动等领域,其过程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验证的过程,如果这种过程难以用算法模拟或验证结果,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就无能为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创新不是禁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ob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