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驴友的朝圣
《驴友的朝圣》107佛国思量出世与入世,不惑妖魔鬼怪,不生贪嗔痴

《驴友的朝圣》107佛国思量出世与入世,不惑妖魔鬼怪,不生贪嗔痴

作者: 经典老表 | 来源:发表于2021-06-09 08:58 被阅读0次

人生应该要有出世与入世的体验。或可能很多人仅入世,在尘世间浑浑噩噩走一生。

缅甸是一个佛的国度,不只是到处金碧辉煌的寺庙来象征,更是外睦邻友好、内无民族或宗教纷争,一派祥和、宁静、自然、慢而从容,而尽显佛国本色。同时,缅甸现在从封建的王权国家体制进入到在佛法世界里实行联邦体制国家的行列,国家名称由Burma改为了Myanmar,似从专制走向民主、自由,这更凸显缅甸人民的涵养、智慧和勇气。

在缅甸,所有寺庙里都只供唯一佛,即万千化身的释迦牟尼佛,并视为是唯一的佛祖和导师,而没有或不供奉弥勒佛、观音等,所以在缅甸国内,佛法统一,信佛人思想一致。

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一处寺庙内,王一夫前去膜拜缅甸国出土的佛祖金身像,仰望佛祖,他似想着什么又似无所思无所想,只是近前去默默感受和接受着某种佛光普照、加持和灵动。很多人在台下叩拜,有些人在台上为佛像贴金,王一夫也想起要叩拜了,趋前跪地,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丝杂念,不知道要祈求什么了。三拜时,只是在心里念叨着:吾步后尘前来西域重走取经路,今得面尊,幸甚!

如中国和尚常说:善哉,善哉!缅甸和尚常说:datu,datu(大投)。datu是善的意思,但我觉得可直接音译为:大肚,大肚!即宽容、包容,也很恰当且说明应如何鼓励人们去做人做事。如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自在、快乐。

据说人有三世:前世、今生、来世。今生最难过的是执着与妄想这两道关,比如人们常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哪怕遍体鳞伤,或对自己的未来寄予过高的期望,哪怕倾尽毕生,这总是令人不得自在。人生是痛苦的,因为人有贪、嗔、痴、慢、疑的毒,所以人只有断了执着与妄想,方可得自在、清静。小乘佛教讲修来世,所以缅甸人民基本都会做早课和晚祷,早课让佛经启发和引导一天好心情和好作为。晚祷汇报个人一天的所思所为,好的积德,不好的要马上忏悔。人们一心向佛,所以在缅甸从来没有吵嘴、打架的情况……和谐社会。

在缅甸,佛法体系划为三界,共31层,如金字塔排列,达到上一层境界的人数渐少,而顶尖为佛祖,其他都是佛祖的学生(pupil小学生),这也是只供佛祖的道理所在吧。而在此多层次中,基本划为三界:畜生道、人道、神道。底层次为畜生道,如动物般自生自灭,或任人宰割,可怜的法界。中层次为人道,人类主宰“今生”却为生老病死而彷徨、迷茫,辛苦的法界。上层次为神道,脱离苦海,了却生死,自在逍遥,走向极乐,精神的法界。此三界,不上即下,今生为人已经是幸运的了,所以人该往高层修行。

南怀瑾的《宗镜录略讲》里解释: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须曾深入世间,透彻人情世故,洞悉世间理法,然后才能谈出世,修炼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入世,往小里说是要创造事业,往大里说就要济世救人。

佛祖释迦牟尼出身为大富大贵的王子,成长中不知人间的疾苦,但当他后来在看到世间充满着苦难,这唤起他对生命深刻的同情,于是离家修行,发宏愿通过修行来让世人摆脱生死的痛苦,终成佛祖,普度众生。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那首脍炙人口,感动了几代人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让人记得。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他爱好广泛,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教育、哲学等领域,均造诣不凡,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中年时却毅然弃绝红尘,遁入空门,进行苦行僧的修行生活,发下宏愿:“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从出家到圆寂的24年中,他潜心修行,精研律学,弘扬佛法,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复兴,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弘一法师出世,既不是厌世,不是逃避尘世,更不是不问世事,如在抗战期间,他就鲜明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出世是为了达到“无我”,这个境界的人,才能无障碍地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弘一法师主张从出世,再入世,从看破红尘,再入红尘,经过一次刻骨的升华来达到返璞归真,这样才会“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也许我们有德行但没能出身大富大贵,也许我们出身富贵却是德不配位,终是达不到出世再入世的境界。但没关系,也不必出家,以“发展不忘念佛,念佛不忘发展”来修行佛法吧,或可变得宁心静气。

台湾名人李敖到北京法源寺参观,有记者问他:“出世和入世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李敖没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说:“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意思是一个人不能达到既能出世,又能入世,只能说他是“在世”,并没有达到出世的境界。

不停地游历,王一夫仍不知道佛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寻佛,也没能取到所谓的经。也在试图寻找那妖魔鬼怪,或被美妖精魅惑一次也好,或到女儿国温柔一刻也好,或体验一把被妖怪抓去摧残的痛也罢。但久历之后发现,在佛国度里是一片至善至纯至朴,哪里有什么妖魔鬼怪呀,蛇蝎蜘蛛精都不招惹人,牛魔王及虾兵蟹将早已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就连狗儿都是自由无束的且不恶脸呲牙冲人吼,正是人心交善,家狗不恶。

王一夫开始学会了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教导的向内看:“往内看需要我们极大的敏锐和勇气,等于全盘改变我们对于生命和心的态度。由于 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至于无法接触到我们的内心生命。我们不敢往内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曾告诉我们,这样做会发现什么,我们甚至还相信,往内看会有发疯的危险。这是我执的最后一种,也是最有力的阴谋,阻止我们发现自己的本性。”现代社会,时刻在逃避与死亡或真实生命的认知,那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性”不得觉醒,而不得圆满我们本已具足的“心性”。

如果非说有妖魔鬼怪,那必是人心的另一面的心魔作怪,就是人心室里阴暗处隐藏着的那个丑陋的自我。红尘之中,色、声、香、味、触诸多诱惑,就如妖魔鬼怪似的,每天变换不同的样貌或理由来迷惑我们,诱使我们成为俘虏,你的欲望一起,念头即转,心境一变即生贪嗔痴慢。我们要一而再地与另一面的自我进行长期的善恶之战,但愿别被恶的一面所击败。

相关文章

  • 《驴友的朝圣》107佛国思量出世与入世,不惑妖魔鬼怪,不生贪嗔痴

    人生应该要有出世与入世的体验。或可能很多人仅入世,在尘世间浑浑噩噩走一生。 缅甸是一个佛的国度,不只是到处金碧辉煌...

  • 释氏三戒

    缘起简友画星星高手,阅其文,评曰: 素知贪与嗔,今晓痴亦毒。 凡生若三戒,事少入浮屠。 最早留在脑子里的仅有贪与嗔...

  • 修行心要

    作者:学山禅师 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 答:不贪,勿嗔,莫痴。 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

  • 微信随口

    一位网上佛友出题“稀里糊涂入世间”,要求各叙己志…… 稀里糊涂入世间,追名逐利嗔痴贪,忽如一日无常到,应...

  • 三省07 文不对题也没关系

    贪的本义,欲物。从贝,与财有关。 嗔的本义,盛气。从口,与言有关。 痴的本义,不慧。从病,与脑有关。 生而为人,贪...

  • 贪嗔痴

    世间万物皆有贪嗔痴,世间烦恼皆起于贪嗔痴。 贪嗔痴,源于佛教。 贪,指对顺的境界起贪心,非...

  • 不忘初心,坚守本心

    艺兴《爱莲说》以“莲、花之君子者也”为主题,“不贪、不嗔、不痴、不怨、不憎、不惑”处于淤泥之中,不染半分。 工作室...

  • 东方拾级·恶良师

    顶礼世间贪嗔痴,为我良师是我友。 ——篱下老人

  • 慈悲

    众生相皆是世相,万事皆有因果 入世时看众生相,出世时原谅 众生之苦,皆因看不清真相,贪嗔痴恨爱恶欲 戒定慧也 20...

  • 【乱想乱写】欲望与需求是互联网流量的本源

    贪嗔痴,佛教也叫三毒:贪是顺境的贪爱,不满足;嗔是逆境的嗔恨,不理智;痴是事理不明,善恶不分的执拗。 贪嗔痴是杏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驴友的朝圣》107佛国思量出世与入世,不惑妖魔鬼怪,不生贪嗔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ok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