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在我的记忆中,老师亦或是父母都表情严肃的说过这句话。
可是,现在的我不禁想问,“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话说明白,说彻底了?到底要我想什么?如何想?”平复一下情绪的我,意识到,“哦……可能他们也不知道想什么及如何想吧;可能他们从来就没想过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吧。”
有些极为简单且正确的认知,即便我们天天把它们挂在嘴边也不一定能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作用,就比如说,“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由此,让我想到一个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场景。工作了一天的男人,拖着疲惫的工作回到家,本想着迎接他的是热菜热饭,可是,刚一踏进门,女人就质问他,“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再忙些什么,钱钱赚不到,人人一天也见不到个人影,明天就到了还这个月车贷、房贷的时间了,你赶紧想想办法。”
原本就事务缠身的男人,早已习惯了这种不被理解的生活,他也想赚钱,不然哪会这么晚回家呢?他肯定是加班加到忘了时间啊。此外,在疫情反复的这两年,自己所在企业的业绩一路下滑,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裁员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产。
可是反观女人呢?她同样有很多说不出的苦。疫情前,丈夫的收入还是挺客观的,于是她为了照顾好孩子,便辞去了工作,一心做起了家庭主妇。可谁能想到这疫情持续的时间竟如此之久,其影响程度竟如此严重。现如今,仅靠丈夫的那点微博的收入还能勉强度日,可若是再想给自己添置两件衣服、首饰,只能厚着脸皮向父母开口了。
这种情形下,什么“多为对方考虑”似乎早已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如果有“如果”就好了,如果学生与老师互换位置就好了。去想象一下,“如果学生站在讲台上该如何向他的学生传递感知呢?”去想象一下,“若是老师靠在墙角罚站的时候,他会想什么呢?”
前一个问题,会让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怎么才能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有了这股劲头,学生想学不好大概都很难吧?
后一个问题,会让老师意识到,“哦……我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罚他站在这里,让他好好想想的意思是,让他反思自己的过失。比如,你真正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而不是在课堂上挑老师的刺,即便老师确实出嗅了、讲错了,那也不要当堂指正,因为,你的注意力有限,指正了老师的错误,就不能全身心思考当时讲解的知识点。”耐下的给学生解释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背后的道理,这可真比一句简单的“你好好想想吧”,好用太多了。
有些认知,恰恰是因为太过于简单,而引起不了我们的注意,然而,它们就像是曾经在驾校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一样,只有当我们被扣分或者罚款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曾经读过,甚至还牢牢的记住过。
于是,对于一切的老生常谈,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跟我们有巨大的关系,调动所有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是被自己吸收之后,自己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