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2月19号,农历十一月初七,天气阴转晴,气温零下十六度到零下五度。
刚刚在和同事讨论“付出和回报”的问题,同事振振有词:“这些年,我管这个管那个的,孩子们没有对我好的呢?我感觉心里很不平衡。”
“你付出不求回报心里不就痛快了吗?这说明你当初付出的时候是图回报的,得不到你想象的回报,你心里才会有落差。”我回她说。
“你看俺大姑姐,对那两个兄弟家的孩子都好,就是不管我们家的孩子,还有那俩兄弟有任何事,人家也都帮助他们,到我这里就不管了呢?!”她想不通为什么?
“那你就从自身找原因。这些年你帮助过他们吗?你为啥总要求别人来帮助你呢?”我回怼她。
“我就是觉得这些年,帮这个外甥找工作,帮那个侄子找房子的,可到最后他们眼里都没有我,他们倒对俺三姐挺好,也给她买东西啥的。”她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絮叨里。
“那就是你三姐过得不如你好,你不缺吃缺喝的,干嘛让孩子们老想着你啊?还有你当初做那些事的时候,心有所图,如果啥都不图,你便不会有这种想法。”
“你看俺二姐家外甥女吧,小的时候在俺这里住了好长时间,可是大了就住在西边不远的小区里,她也不说来看看我这个小姨,也不说给我买点东西吃。还有孩子他二叔,那天在他老家,他那么些鸡蛋,说让他姐带回去给外甥女吃去,咋不说让我这个嫂子带着吃呢?”她依然不停的诉说着那些不平。
“那你咋不直接给你外甥女打电话,说你想她了,让她来呢,或者直接管你孩子他二叔要鸡蛋啊,干嘛不明说啊?”办公室里比较小点的同事如此说。
“我才不说呢。就是想不通。我也不是事多,就是觉得他们不该这样。”她又说。
说到这里,她还不觉得她事多呢!
“我不爱记着付出多少,也不觉得付出必须有回报。以前我弟弟在我这里住了一年多,我侄子也住过一段时间,还有外甥女都在这里住了好久,我从来没要求他们给我啥回报,但是他们大了,就会想着你的好了。有一次我弟弟说当初我给他送啥东西,我都忘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时不一定付出了非得说出来,懂感恩的自会知道。再说了,你付出时是自愿付出的啊,求啥回报啊?”我如此开解她。可能她觉得我说的有点太不求回报了。
其实人和人之间,并不一定付出多少就会收回多少的。有些付出是不求回报的。这并不是高尚不高尚的问题,而是你付出是为了你心安,是为了弥补一些缺失。当初弟弟在我这里居住,我照顾他是尽一个做姐姐的责任,是为了让父母安心。而我管侄子和侄女,是为了感激哥哥姐姐对我的付出,他们都不求回报,我为了他们做一点长辈应尽的责任,还求啥回报啊?
她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觉得我当初为他们付出了,他们必须回报给我。这其实和她待人处事的作风很像,她凡事先想着从中获得什么,有利才干,无利的事躲得远远的。而且有时听她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就说什么,俺现在为你们付出,将来你们必须给俺养老。也总是唠叨身在外地的女儿,舍不得给她买东西,当初白养她了,等等。有时仅是听着,咱就觉得别扭。
和自己的孩子都那么斤斤计较,也难怪自己的孩子也深得她的基因,对钱财利益看得相当重。还没结婚呢,就和父母划清了界限,说什么父母养她多少年,等将来她也用样养他们多少年。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的感觉?她的孩子又活成了她的模样。
家庭环境是很能造就孩子的未来的。父母是孩子的标杆,不求回报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懂感恩、知回报的儿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