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有的人靠着自身的经验顺利解决,有的人看到问题搁浅放置。
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也会有这两种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但是如果孩子在遇到突发问题总是表现出来: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甚至是悲观失望,总说“我不行,我干不了”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让孩子“习得性无助”了。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人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
塞里格曼的实验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称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习得的情绪为“习得无助感。
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说到孩子,本身是天真烂漫的,若是没有家长很好的引导,在遇到突发问题时,由于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就无法解决问题。
在面对问题时,孩子会越来越无法应对突发问题,慢慢的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二、为什么会出现“习得性无助”?
小风车教育专家提醒您:其原因在于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太多,体验到的成功太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体验过成功。
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度”的,超过“度”,就会使人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灰心丧气。
对于孩子而言,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时间长了就会对出现的问题产生一种无助的状态,更不要提如何面对突发问题了。
由此可见,孩子无法应对突发问题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综合反应。
不光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还要从父母身上,问题本身去找应对办法。
做父母的要知道,孩子本身是难以应付突发问题的,这除了身心未成熟外,还有孩子在面对突发问题时,缺乏经验。
三、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
要想摆脱“习得性无助”状态,加强对突发问题应对能力,我们家长还需要这么做:
首先,要让孩子从各个方面增加社会经验,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平时教育中,多组织孩子参一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演讲、辩论、表演等,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加交流的机会,进而引导孩子超越自我。
在人际交往及与同伴协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预防孩子习得无助感的产生,增加社会经验。
其次,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儿童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失败可能是灾难性的,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确立孩子经过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 孩子一旦达成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就能使他们集中精力面对压力和挑战,抑制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状态的出现,慢慢的孩子就会积极的面对问题,不惧挑战。
最后,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态度。
突发问题,基本上属于以前没有遇到过需要我们用经验能力应对解决的问题。
因此,面对突发问题,乐观的态度就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父母要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态度和乐观的自我评价,让孩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更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应相信自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
尤其是能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应对突发问题。
总之,我们不怕有突发问题,我们怕的是缺乏应付突发问题的那个能力。
风车医疗教育专家提醒您:我们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让孩子拥有应付一切困难的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面对突发问题时,更加自觉地尝试困难,面对挑战,克服障碍,战胜自我。
来源:风车医疗专家在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