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榨干一本书?

作者: 小英成长手札 | 来源:发表于2016-08-23 12:04 被阅读69次

        经常有的人在朋友圈或者各种群里晒自己读了多少本书,引得网友一片赞叹,好牛逼,真学霸。在赞叹的同时,你知道他对书的了解有多少吗?这里有五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来检验:

        第一,           这本书谈论了什么?

        第二,           作者是如何展开的?

        第三,           你同意哪些观点?不同意哪些观点?

        第四,           你赞同或者反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证据?

        第五,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五个问题甩出去,能答上两个,就说明他有认真对待这本书。否则,他只能是走马观花浏览一遍,结果没什么收获。现在社会上流行各种快速阅读方法,人们也痴迷于这种快速阅读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书籍有很多种类,有些适合速读,但是有些则适合精读。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长心智,增强理解能力,那就需要精读。只有精读才能增加写作素材,增强写作能力。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最大限度的榨干一本书的价值。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在书中写道:“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许多例子中,他们所阅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是还有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因为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敌。他们有权被称为权威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成为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所以,在阅读中少一些速读,多一些精读,重视阅读质量高于阅读的数量。在阅读中取胜的关键在于质而不是量,要不然为什么我读了十几年的小说,却没有成为一个小说家?

        阅读分三个部分,选书、读书、读后感。这三个部分你认为哪个最为关键呢?

                                                     01   选书

        对于农民来讲,种地分几步呢?很简单,选种、播种、收获三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没错,就是选种。因为选种决定后面两个步骤的成败。如果选了不合格的种子,那这一年肯定不会有收获。如果市场反应不好,庄稼可能会烂在地里。选种对于种地来讲如此重要,但是很多人对于精神食粮——书籍,却总是忽略阅读中选书这个步骤。

        看到名人推荐的书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都买来不假思索的读下来。这种读书方法适合培养读书兴趣,但是作为已经踏出学校大门的成年人,显然这种漫天撒网的选书方式已经不适合职场人了。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一些特定的书籍时,就无从下手。

        还有人抱怨现在书籍的价格越来越贵,总是想办法寻找免费的电子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比价格上,希望淘到更加便宜的书。可是当人们这样做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

        读书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选书要花时间,读书要花时间,写读后感也要花时间。如果细心的读者将这些花费的时间统计出来,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吃惊的结果。在以前,我曾经为了省几块钱,在网上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去挑选书。

        现在想想这种行为就像为了省一分钱的钉子钱,花上72块钱的出租车钱,去老远的地方买一样,脑子就是纯属被驴踢了。

        还有一点,现在社会上出书越来越容易,出版的书越来越多,有的出版专业的人士说,每年市面上出的好书不超过1000本。有些书粗制滥造,甚至有些书观点荒唐,闹出人命。

        前几年中医大热,有一位网友看到“健康教母”马悦凌在《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中写道生吃泥鳅可以治疗肝病,大胆尝试过后,病没治好却再次住院。经医生诊断,生泥鳅里面有一种棘鄂口线虫的寄生虫,可以不死不灭,一直寄生在人体内,只能通过手术才能取出。

        烂书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如果观点错误,甚至荒谬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隐蔽的。如果不是出了上边那个例子,谁会知道中医的有些偏方可以害死人?吓死宝宝了,赶紧吃条生泥鳅压压惊。所以选书是阅读的关键,决定着阅读的质量。

        下面介绍一些我平时的选书经验:

        第一, 确定主题。带着目标去挑选书,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从小学三年级我就开始阅读,什么书都看,但是看了二十多年,却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太过庞杂,不够精深,什么都可以聊上一两句,但是一旦深入就会露馅。

        大学期间迷恋过体育系的一个男神,被我戏称为“极品男”。男神最大的爱好就是看NBA,特别喜欢姚明。我了解到这一点后,废寝忘食整整一个礼拜,搜集了姚明的很多资料。有一天终于凑到男神身边,我和他聊起了姚明,越聊越投机,突然男神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科比怎样?他和姚明的投篮技术,你更欣赏谁?”我立马懵逼,科比是谁?哪个队的?男神看我一脸呆样,立马知道是怎么回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从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读书除了广,还得精深。

        第二,确定了主题之后,就去豆瓣搜书目。一本书好不好,别人推荐的靠不靠谱,适不适合自己,只要花上一两分钟就会知道答案,而且还会找出很多的相关书目,缩小范围,方便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本书。

        第三,看是“编”还是“著”。对书籍有些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现在很多出版社会请名人当主编,请他们挂名,但是书籍的内容和名人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分清“编”还是“著”,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将那些鱼目混珠的烂书挑出来。

        第四,看出版版次。一本书一版再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经过读者、市场和时间的三重考验,大浪淘沙留下的真金白银。因此,这样的书籍会很有质量保证。

         第五,看结尾。一本书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往往因为时间仓促或者作者知识储备不够而烂尾。越是到最后,越是考验一位作者的真才实学。

    通过这六步选出来的书籍,差不多质量就有了保证,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放心食用,不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02  读书

        这么精挑细选之下选出来的书,我们就会倍加珍惜,不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一口吞下去,最后消化不良便宜了五谷轮回之所。我们要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

        读书我们习惯从头读到尾,一遍下来只是记住一些细枝末节,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内容。只要心中牢记两个问题分三步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整本书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的。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要分三步从书中搜集信息:

        第一,读作者的前言,也有的书称序。在我们吃药之前,总是习惯看下说明书,帮助我们了解怎么恰当合理的吃药。同样“序”就是这本书的说明书,告诉读者本人的背景,成书过程,然后告诉读者整本书的主旨,甚至有些细心的作者会在此处指出,不同需求的读者如何阅读这本书。

        完成了这步,我们就会对整本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带着这个主旨去阅读书的时候,我们就会省略很多不必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读目录。目录是对整本书的基本框架做出的概括性的理解。就像在一间没有家具的房间里,物品随意摆放,整个房间就会乱作一团。如果我们放入家具,将物品分门别类的放入其中,整个房间就会秩序井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想要的物品。目录就是整本书的家具,它让整本书的内容秩序井然,可以随时调取我们想要的那部分内容。

         第三,看索引,如果这本书有的话。通过索引,我们可以了解到整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以及提及的书籍种类和作者。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挖掘出这本书的主旨,还有。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治学态度。一个不怕辛苦搜集整理这么多资料的作者,肯定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就算他是拼凑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他的漏洞。

        经过这三步,我们就可以大致解决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的这两个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即使你对于细致阅读整本书失去了兴趣,这些也足以成为装逼的利器。

        如果你对于接下来的内容很有兴趣,那通过这三步两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花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本书,以及值不值得再次翻阅。

        解决了读什么,我们还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上学时,老师教过我们一个真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动笔的好处已经被无数的前人证明过。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许多人称赞他的记忆力超前,过目不忘。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则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她说钱钟书:“就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补录,所以他读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选自《钱钟书手稿集》)

        所以如果我们能养成像钱钟书这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们也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动笔墨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层,在书上做标记,边读边记;

        二层,写读后感,总结读书感悟。

        在读书这一环节,动笔墨就是在书上做批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A、用红色下划线标出重点。重点就是那些与整本书的主旨有关的段落,值得我们反复揣摩体会。作者为了加强读者对于这些重点的理解,会列举很多的案例,这些案例就可加快阅读速度,节省阅读时间。

        B、红色方框圈出作者的概念。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写道:“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少有人能真正拥有的高效技能——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比如说,学习这个词很多人和上学混淆了。不上学之后,学习就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成长就停止了,成长停止了,就意味着个人的价值开始贬值。我不想让自己的个人价值贬值,整个人生走向衰落,因此我重新开始学习,并且终生学习。

        由此可见,概念对于独立思考有着多么大的价值。

        C、用①②③等红色数字标出作者的分论点和方法。作者在提出一个概念后,就会提出怎样做到这个概念,有时候又会列举出两个或者连个以上的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理清顺序,方便以后查找。

        D、蓝色下划线标出精句。作者在书中总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句式,将这些句子划出来,然后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E、蓝色方框加箭头,标出哪些文字引起自己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写在空白处。在看书的时候我们有些感触,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稍纵即逝。哪怕是一个词也要记录下来,对于我们加深理解都有很大帮助。

        F、蓝色下划线加WHY?,记录自己的疑问。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不可能对于书本内容全部理解,所以对于哪部分有疑问时,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想办法解决。

        通过这些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03读后感

        阅读经过选书、读书两个环节,我们还要总结阅读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将阅读感受写下来。这些读后感如同照片一样,不仅记录表情和面目,更会记录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记录我们成长的脚步。

        常有人跟我说我想写,但是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如果你是这种情况的话,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提出的那五个问题吗?

        第一, 这本书谈论了什么?

        第二, 作者是如何展开的?

        第三,你同意哪些观点?不同意哪些观点?

        第四,你赞同或者反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证据?

        第五,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这些问题我们能解决多少,写多少,不要在乎写的字数多少,质量如何,只要坚持写,就是王道。这五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整本书的脉络,有了框架,读后感就可以批量生产。随着我们熟练以后,就可以突破这个框架,因为书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就可以洋洋洒洒汇成一篇文章。

        写完之后,可以发表到简书、豆瓣上,也可以自己开公众号,让人膜拜。那一刻的成就感,会促使你继续阅读。

        最后如果你有接着阅读这方面主题的需求,可以记录书中提到的书籍和人物,绘制成阅读地图,帮助我们日后节省选书的时间。

                                                                    04  后记

        有很多人跟我抱怨,读书这么麻烦,不会失去乐趣吗?我在读书过程中,这些方法就像给我设置了一些小障碍,帮助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探险,挖掘宝藏,引爆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让我在读书的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风雨无阻,不忘初心。

        祝福你也在阅读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榨干每本书的价值,为你作用!

        谢谢亲爱的读者读到此处,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在后台留言,我会挑选幸运读者用绘画心理学帮他(她)答疑解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榨干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zg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