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5)2023.12.6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今天开启了“拥抱冬天”主题晨诵,第一首是金近的童诗《腊梅花》,读来有童谣的节奏感,渗透的是梅花勇敢的精神。童诗需要不间断地读,否则心灵的敏感度就会降低。让儿童永远保有好奇心,让道德人格教育在童诗诵读中润物无声。虽然不如一二年级坚持得好,但从未有过放弃晨诵的念头。
当回看晨诵视频时,发现欣钰读的很认真,所以当孩子走神时,我应该多点耐心的。子航、木易、筱可的不专心是习惯,不是突发状况,真的再没有好办法了吗?我想,或许开始思考了办法就会有的。
今天第二节课按照昨天在“国家智慧平台”学到的《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过程如爬山一般困难(一开始孩子不知如何体会美妙,如何表达感受),但是在耐心地等待和引导中体验到了孩子对“感受”这一概念逐步领悟的喜悦。原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需要在读中感受,在想象画面中感受,在描述“美妙和感受”中提升感受和表达能力,在唤醒生活经验中感受得更真切,在引导孩子走向生活感受中体会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的声音。
例如,孩子们从风翻动树叶想到“沙沙”的美妙声,从微风呢喃细语想到了妈妈唱的《摇篮曲》,从雄伟的乐曲想到了《国歌》、交响乐以及演唱会,感受到了“激动、有力,甚至说到了爱祖国。课堂上如果播放激昂的乐曲和真实的狂风视频,学生感受会更强烈。
在想象风翻动“竹叶”时,我联系了《花的学校》中“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画面与文字的贴合度带给孩子的是惊喜。孩子的表达需要语言,语言需要感受和积累。
第三节课借助网络视频学习了《读不完的大书》课例,对“设计”有了一点新的认识。“设计”就是要抓住文本主题的关键词切入,如“美妙、好玩”,通过让学生“勾画词句、想象画面,发现表达特点、朗读感受、积累语言”的方式,理解学习主题,落实单元要素。教学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有助于让抽象文字变得形象生动,提升感受理解能力。
中午和女儿做了排骨面,正在吃饭时,老爸又来投喂了,正好给老爸带上炖好的排骨,满满的温馨总让人心怀感恩。
下午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依然不是很顺利。起风的日子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可孩子们在想象画面、表达感受方面依然卡壳。只能说慢就是快,单元首篇课文还不能仓促过。
晚上阅读《2022课标案例式解读》,继续寻找理论依据,完成第七次作业。
阅读完了《女巫一定得死》第3章:虚荣,童话的隐喻太深奥,故事情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女巫的死和虚荣有什么样的关系?故事中的主角,也就是小朋友,想要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对抗自己的虚荣倾向,虚荣倾向不会自己消失。所以白雪公主因对美貌的过度痴迷而产生的虚荣心致使她连续遭受生命的危险,但是安排复活的情节,就是给儿童克服自身罪恶天性的机会。
最震撼的是,作者说女巫就是白雪公主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彼此才可以洞悉对方最深层的想法。
作业还是一团麻,相信一定能理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