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禹治水
禹,姓姒氏,名文命。
其父鲧,是黄帝氏族的后裔。鲧娶有莘氏的女儿,名叫女嬉,也叫修己。女嬉怀孕满十月之后,竟不生产。过了十三个月,依旧不生,而女嬉背上仿佛要裂开的样子,撕裂般地疼痛,觉后背有一个圆东西,不住地往上顶。鲧用刀在她后背轻轻一划,一个胎儿生出来了,是个男孩,他就是禹。
为什么叫作“禹”呢?传说他母亲在怀孕时梦见神人要投胎,那位神人说自己在天上就叫作“神禹”。
大禹治水,明 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 中华五千年演义(3):大禹治水奉命治水
文命不到十岁时,由于孔壬治水无功,鲧受命治水。
鲧离开家后,一天文命户外遇到一位白发老者,自称郁华子。郁华子是个修道者,天文地理无所不晓,能知过去未来。文命拜郁华子为师,郁华子在文命家住下来,教文命知识等。郁华子告诉文命,这次水患是普天下的水患,若没有通天彻地的本领、驱神使鬼的手段,难以治理。
鲧采用筑堤堵水的方法,以期约束水势,开始有些效果,随着水位升高,堤防不但未能阻遏洪水,还不断溃决。最终堤坝崩溃,死伤众多。
鉴于鲧治水九年“绩用弗成”,舜建议将鲧流放羽山。
舜了解到鲧的儿子文命(禹)宽仁有德,善于治水,于是向帝尧推荐他来治理洪水。
尧召见了文命。文命对尧说,“臣认为治水必须顺着水性来,水往低处流,导水入大海,即高者凿而通之,低者疏而宣之。”尧对此大为赞赏。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下面选二三个故事来讲。
中华五千年演义(3):大禹治水巨灵擘华山
远古时,黄河东岸的首阳山(今山西中条山)和黄河西岸的太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于是华阴、潼关、朝邑等地,便成了一个湖泊。要把这里的水放出去,必须劈开两山。这显然非人力所能做到。为此,神仙云华夫人邀请巨灵神秦洪海力擘华山,并会合众神,西王母亲自坐镇。可谓群仙大会聚。
只见巨灵神秦洪海身体渐渐变大,到后来他的身躯变得不知有多么高,他伸出两只巨手,紧紧抓住南面华山的山顶,顺势用脚使劲去蹬北面中条山的山根,两山被他劈开了,河水从他蹬开的缺口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所以称为“仙掌”。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华山被他掰裂,一高一低,成了两半。高一些的就是现在的华山,又叫太华山;低一些的就是少华山。大诗人李白“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诗句,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相传汉武帝当年来登华山时,感叹巨灵神的功德,在华山下建造了巨灵神洞。
唐王维的《华岳》诗赞道: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禹治水画像石 中华五千年演义(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显出大禹为天下黎民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
一日,大禹又循淮水而上,察看各地工程,行到涂山与荆山开凿之处。那时涂山国已由江南迁回原地了。忽闻大禹到来,全国欢迎。大禹应酬了一番,没有顾得上回家,马上回到工地,然后向淮水上流而去。
一日,大禹治理扬州路经涂山,路过家门口,听得里边有孩子呱呱的啼哭之声,大禹依旧没有能够回家看望。
又一次,有从涂山过来的人告诉大禹:夫人听见崇伯治水要经过家门,可以相见,非常欢喜,正抱了公子站在门外一块大石上盼望。可是禹仍然未能抽出时间看望妻儿。在涂山的东端有望夫石,缘于女娇曾站在这块大石上盼望大禹归来。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
“启”出生的故事
在豫州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有一个隘道,名叫轘辕。如果打通轘辕隘道,既可以泄洪,泄洪后又可以作为帝都至嵩山的一条便捷通道。为此,禹决定打通这个隘道。
开凿轘辕隘道时,岩石变得非常坚硬,很难开凿。大禹说“我来开凿!”他手拿开山斧,又取一面鼓来,吩咐众人道:“我凿山时,不许上山干扰。竣工之时,听我击鼓,方可上山。”
大禹说罢,正要上山,忽报,涂山二位夫人到了。大禹很诧异:怎么早不到,晚不到,偏偏正要上山,却一起到工地来了?那时女攸的身孕,将届十月。面对二位夫人,大禹没空盘桓,连连对二位夫人摇手道:“没空,没空,我现在就要上山,你们且在山下等待,我完工就来。”
二位夫人问:“何时完工?”
大禹指着手中的鼓说:“听我鼓声一响,就完工了。”说罢,提起鼓和开山斧,匆匆上山。
二位夫人只得在山下面等候。日将正午,只听得山上有鼓声,就说:“工程完了,我们上去见他吧。”说着,女娇搀了女攸上山。哪知走到山上,并不见禹,只见一条黄龙,执开山斧,专心一志的在那里开山。后面放着一面鼓,他的尾巴不时触着它,咚咚作响。女攸看了,拖了女娇往山下跑。
禹知道真形被她们窥破,复了人形,连忙跑下山来想要向二位夫人解释。哪知女攸却在路旁化了一块大石,禹向那化石说道:“你化为石头,不愿见我,但是我的儿子要还我的。”说声未毕,忽听一声响,那化石突然破裂,从中出来一个婴儿,是男孩。禹因为这个男孩是石启而生的,所以命名为“启”。
在有的资料记述中,写成了禹化黄熊,如前面所述,实际上禹在这里所化的不是黄熊,是黄能,是能字下三个点,读音龙,确切地说是黄龙。在开凿龙门时,也有禹化黄龙的说法。
立碑岣嵝峰
一天,禹等路经衡山,登到最高峰,备了牲醴,恭敬祭祀。治水工程十之七八已完成,成功在望。决定刻石立碑,以作纪念。最后选择将碑石立在岣嵝(ɡǒu lǒu)峰。历代称之为“岣嵝碑”,也叫禹王碑。
岣嵝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嵝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传说立碑之处即为当时水面的位置。碑高七尺,宽五尺,厚一尺,碑文七十七字,形似蝌蚪,又似鸟篆。这算是中国最古老的碑了。
夏禹像 中华五千年演义(3):大禹治水继承帝位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其面积之广阔,工程之浩大,空前绝后。通过十三年的努力,使“丰水东注”,流入大海,其工程之宏伟震烁古今。
大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可怕的,但也为尧、舜、禹三位圣君开创新的纪元,把一个万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松散联盟,建成一个万国万邦统一的天下,开创新宇,提供了契机,最后确立统一天下为九州。
帝舜归天后,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继天子之位,国号夏。
铸九鼎一统华夏
大禹即位后,天下诸侯齐集涂山。为纪念这次盛会,大禹决定将各地进献的青铜铸成九鼎。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那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 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奇异之物等一并铸在鼎上,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朝都城,显示大禹乃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系的象征,为镇国之宝,象征着皇权神授。夏亡鼎迁于商,商灭鼎迁于周,三代相传。
夏启像中华五千年演义(3):大禹治水启接帝位
帝禹继位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皋陶已是三朝元老,年龄比禹还要大,没有继任就死了。禹又举用了益,益佐禹治水有功,没有总揽百官的经验。
过了七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上天派一位天神驾龙迎接大禹归天。
服丧三年完毕,益也像禹和舜一样,欲把帝位让与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禹虽授益,但益佐禹时间短,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帝启。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