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296/4109a9f868dcc57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296/be1337f0157a6bb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296/3bb4f9fb816d25db.jpg)
宗老师点评四年级群文阅读,要点记录。
关于可取之处。
一、议题:明确,使用,贴近,角度大小合适。
二、教学内容基于课内,落脚点放在了单元学习重点,即体会景物特点,表达作者感受,体会写景文的生动的描写。特别注意:
选材、立意(宏观);体会描写(中观);运用比喻等修辞(微观)
关于遗憾之处。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本单元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是典范。教师提供的文本《观潮》,以静衬动,不典型。
关于问题设计。
(1)找出描写动态和静态的句子。(扣上了议题!)
(2)从哪里感受到钱塘江潮的壮观。(这是体会景物特点,游离议题!)
(3)作者写的重点在哪里?(与此无关,模糊!)
如何改,会更好?
(1)先读读文章,找一找描写动态和静态的句子。
(2)想一想,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是突出什么描写?
但是,这些问题,仅仅是指向单篇,不是群文阅读。时间耗费30多分钟!后面的比较阅读,几分钟时间,群文阅读时间萎缩。
换成群文,思考如何发问?不妨这样来。
1.读读,浏览三篇文章,画出动静描写的句子。
2.对比阅读,想想三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相同点,动静结合;不同点,结合方式不同(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分量不同(动多一些,静多一些,差不多分量),关系不同。
3.整合总结一般的样式,尝试在练笔中进行运用。
关于练笔。
效果不佳,原因有三:
1.学生不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2.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3.练笔的场景设置有问题。
关于练笔后的点评,宗老师点评课堂上两位学生的发言,大致如下:
1.第一位同学,写得是去餐厅吃饭,从进入,到舀饭,再到吃饭。这是动态描写,写得是样态的变化,没有搞清动静结合的概念。
2.第二位同学,写得好。开头,“餐厅真静啊!”然后写静得如何,怎样,最后收尾,照应开头再写“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片段完整,有起有结。
关于练笔的场景设置。
上课教师设置的场景是“学生去餐厅吃饭”,这是场景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场景描写,需要的是“点面结合”;景物描写,才要“动静结合”。不要混淆!
片段练习,学生写的不如意,教师怎么办?
1.教师写“下水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写。得法后,学生自改。
2.借用范文,删去某一部分,两文对比辨析。辨析后,出示删掉的原文,对比,深化理解。
原有设计,如何改?
1.议题,一定不要含有结论。可改为“不一样的景物描写”、“神秘的景物描写”等等。
2.三篇写景文,相同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从不同角度谈写景)
3.集中学习一个角度(动静结合),解决一个问题。对此,你还能发现哪些共同点?
4.同中求异:三篇文章的“动静结合”有哪些不同?(学生的主体活动)
5.练笔。
2,3,4环节的基本机制:模糊——筛选——比较——同中求异
注意事项。
做好单篇的基础性阅读(内容、景物特点、怎么写的、具体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做好专题性的群文阅读。
本学期的两个加强:
1.加强教研群体的论证。(两级审查制)
2.加强实践操作的论证。
本学期的两个目标:
1.一节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
2.一堂优质的现场教学录像。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296/8d6f9bc38c4730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