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我是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一件好笑的事,还没讲,先自笑场了,绷不住的结果是别人觉得莫名其妙,好不容易讲完了,却是不蔓不枝,干巴巴的没半点气氛,像那些说书人讲得一曲三折还带波浪的,只能是叹为听止。
人性中却多自带八卦属性,家长里短的好奇很少人能免俗,如果非要说人与人之间有何区别,那应该就是段位不同,关注的人事物对象不同而已,但好奇都是免不了。
很显然,当叙述性语言与评说性语言放在一起,大概率是后者要吃败仗。就像饮食中,主食可以缺省一顿两顿的,但长期缺位,怕是受不了,总觉得不能饱腹。
读故事,我们会去评说它好不好玩。随意说,似乎很简单。
但转化角色,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就有点不一样了,试一试,或许你就会发现,不是一般的难,尤其要把故事讲得有趣,那就更不容易了。
这又是一个看别人挑担轻松,而自己去挑费力,并可能力有不逮的例子。
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去试,永远的眼高手低,只有去尝试过了,才知道自己斤量,肚子里有多少货,自己不见得真知道。
由此,我联想到一件事情,就是我最近常听到别人讲一个不懂得维持家庭环境卫生的人通常状况不好。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共通之处,东西堆放乱了,可能很难一下子找到想要的东西,实际上所谓的断舍离,所谓的整理,其实就是一个动手的过程。
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进行一番有序的整理,譬如说讲故事,除了所谓的天分,如果辅以特别的训练,大约会有极大的长进。
就像某个相声演员,听说出道前在饭店干服务员,文化程度也不高,可愣生生的成了一个角。这过程,断断少不了必需的训练。
所以回到讲故事这件事情上来,讲的不好,多讲,会不会有长进呢?
应该吧!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为什么特别讲“士”呢?其中一个意味就是善于学习的人。
有方向,去追;有方法,去学;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地儿去练习。熟而后能生巧,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过程。
我想:如果真想做好一件事情,一个要素是坚持,时间够长;一个是练习,次数够多;还有一个是追求,心气够高。如果能做到这样,结果应该会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