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仍需家常
宋康昊这个大饼脸,到底有什么魅力?
我想是家常,吃饭不忘吧唧嘴,肉呼呼的脸,肉一跳一跳的,足够真实,足够松弛,足够有戏。
韩影有时是家常的,《八月照相馆》中主角时日无多,教不会父亲用遥控器,发脾气,家常;《杀人回忆》中,朴探员受老婆掏耳屎,听到信息,眼里射出的光,家常;每次的徘徊、踌躇、嗫嚅,都足够的家常。
《辩护人》故事中的宋律师故地重游,想要和小店老板娘拥抱一下,7年,他事业起步,老板娘做作业的儿子长大了,我觉得这场戏纯是为画面煽情,显得有些做作,或许人和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也未可知。大学时代,宿舍有位兄弟,家距离学校仅有两小时车程,风尘不沾,不过打个盹的空儿,每回他到校往往打电话向家报平安,起头一句:“爸,你和我妈都挺好的吧?”我一向觉得古怪,心里暗笑,这么个空儿,会有何种变化?多年以后涉世深一点,才明白,这样一种关爱,纯是为了让父母高兴,问候无非形式。我是绝不做这等“虚伪”事的,这样的怪脾气绵延至今,绝不如此寒暄,倒是学会了嘱咐:“该吃吃,该喝喝,想做点啥就做点啥。”仔细想也仍然是空头支票吧。和朋友相处也如此,见对方活蹦乱跳,全身的细胞都透着活气,就绝不问安请好,这一点“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怪脾气,全乎心中所有,也只有少数相知才明白了,“吾之不惠,甚矣!”回到电影,类似的情感表达,究竟有没有用处,导演的父母自然不必需要影片来问候,观众看煽情,滴下泪来同样也不易。情感表达还是应该守着这点儿“家常”,才是本分。这部中的宋开始有一点煽了。
《辩护人》中温暖的情节很多,有一幕还算自然亲切。住过老房子的人才晓得,人在屋檐下生活,耗子在棚顶上繁衍。
苦乐不要喊出来
片子中,宋律师开始是一个生了孩子没屁眼的“钱眼儿“律师,宋世杰乃其所宗,很正常,这是钻出熙攘人群露了头颈后的应有之义。从作辩护的义举,宋律师来了人生180度的转向,并不够自然,店主那一点恩惠比不得漂母赠饭之恩,同学会的斗闹不欢而散也难刺痛内心,只能说勾起了恻隐之心,激起了匹夫义愤。“这种事不是用一时的感情就能做出来的!”“那上次为什么凭一时的感情就来找我了。”剧中对白,也显明地表达着导演对这点情节的不自信。画面情节只能模糊过去,从这一点上说电影是有瑕疵的。
很小时,读过一个故事,乾隆爷便装出游,空了金丝褡裢,只有蹭饭混吃,在一糕饼铺子,吃饱喝足,见老板生意门可罗雀,使才任学,题匾偿代饭钱,题“点心铺”三个大字,“心“上无点。老板错愕,四乡八邻却慕名而来,老板不解其中缘故,有那好事者道破:“点心”点心,心上有“点”,就不饿了,还吃什么?”大吵大叫、大声表白和剧情的静默察观相比,哪些更值得玩味,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不言而喻吧?
不是喜剧的话,角色就要“说人话”,乐不忘形, 泪不轻弹,苦乐都不要喊出来,角色自己解释行为动机是很愚蠢的事情,不要怕观众看不明白,不要时刻让角色自言自语。否则,那就真是柯南所向,到哪哪“死”了。画面情节铺叙到位,肢体语言丰富,不必长篇大论,潜台词活了,影片也就活了。
致敬: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这年头词语使用很是灵活,就有便宜可占。学名是剽窃copy,委婉着来是学习模仿,贬损着用就是山寨,高大上一点是致敬啊!影史上那么多“一祖三宗”,世上本无新鲜事,好事儿都让得风气之先地占了,让导演可怎么办嘛!“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这部电影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一碗阳春面》,事隔七年,志得意满,故地重游,领全家一起猪肉汤饭,冲冲多年前逃匿饭资的晦气,一赏当年的奋发,小孩儿也长大了,“7年的旧账,你就想用这点钱草草了事吗?”“呃?”“自古以来旧账不是用钱来还的,而是用往来还的。让你常来的意思,知道没?”这样衔接蛮自如的。
20年代,各省学生在北大红楼处游学的极多,除满清时代的遗存各地会馆之外,大小饭铺也因之而兴,“北大是一个可以不交费用去偷听讲的学校,北大旁边的饭铺也是可以偷吃的”。徐訏的《北大区里的小饭铺》这样写,“那些饭铺都是可以记账的,学生先赊着,等期末了一起结;但是期末,很多人不结帐就回家了,让小饭铺很难办,许多饭铺的伙计只能跑到火车站去截人,反正前门火车站离沙滩也近。好多学生就把行李押着,说假期结束回学校再结。可是基本上这些帐基本就坏死了,直到许多学生成为了高官名流,都没有结清。”沈从文晚年接受金介甫访问时说,当年赊欠都写在一个黑板上,立在门外,他自己赊欠的饭资,几年后去看,还记录着,金介甫问:“你后来还了吗?”快70岁的老头儿脸红了:“当然没还。”沈从文后来把这点好处,这点老北京的人情味儿旧范,扩散到了更多人身上,这些给了他一条活路,也因此他一辈子喜欢北京,讨厌上海的市侩气至深,抗战胜利以后,他有机会去上海,可终于还是回到了阔别8年的北平,又和这座城守了近半个世纪。仍然是1945年,很多学生向他探讨,去哪里讨生活时,他却无一例外说:“万人如海,还是去上海吧!”由此可知故地重游是旧日情愫了,影片中所要表达的,这一点人之常情,是动人的。
“到此一游”曾记否?墙上刻字的游戏,我们从小就玩,“隔壁王小是大王八。”把这一幕经典化,故典是很多的,古有宋江浔阳楼头:“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外有鲁滨逊、星期五画杠记时,上古结绳记事也差不多,“Brooks was here,So was RED.”《肖申克的救赎》瑞德也来过,对于当年足迹的寻觅,总是感慨系之的。
片子里这些是偶然雷同,还是有意致敬,不得而知,好在不夹生,化用的不错。
鸡蛋可以跳过石头
这几年看的韩国电影比较多,了解到韩国人喜欢揭老底儿。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政治风波,或隐或现一再地出现在银幕中,无论是沉重如《杀人回忆》,还是轻快活泼如《阳光姐妹淘》,都在试着间接解构故事背后的社会因素。《辩护人》是直接讲述了过去时代的故事,故事尚有本源,当然即便不了解本事,也并不妨碍观赏这部电影。这类电影看得多了,自然有一点点免疫,吧啦吧啦说过很多以后,也不再想说制度、审查一类废话,也不想再扯什么优越性。电影里有句对白:“岩石再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软也是活的,鸡蛋可以跳过石头!”这句显然是化用自村上春树的演讲:“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小说家言,演讲可以扯形而上的高调,作为电影对白就不免不伦不类有些说教生硬了。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想出路在哪里?超越国境的,应该要有些韧性,寻找出跳过石头的可能。
影片最后,宋律师的辩护曙光在望,一个无罪判决可以期待了,这时剧情“恰到好处”的给证人安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切休提。这是影片的好,鸡蛋依然没跳过去,胜利在望时蹦弦,剧情也就足够反转和曲折。赢足谈判和妥协的资本,这是人生的无奈,博弈的每一步都是政治。
宋律师的人生从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如果点破这部电影是取自卢武铉本事,不免唏嘘,现实中最终的毁誉参半,道路只能是曲折的。现实始终骨感,理想嘛?不妨继续丰满。片子中,宋律师推掉大宗活计时说:“就说那小子是个疯子,无法委以重任!”狂人从字里行间中看出了满篇的“吃人”,看出的人多了,喊出来的不多,病愈后也无非“因大笑”,一笑置之。确实,聪明人多,缺的是疯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