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哥曾经谈过一个观点,一定要为孩子培养个一技之长,以时间为成本去加持,他让孩子学的国画+网球,因为他为孩子规划的方向是欧洲,国画可以使孩子在欧洲吃上饭,网球可以使他融入当地的交际圈,甚至足够优秀时可以当网球教练,至少饿不死,有饭碗。
一技之长的目标是真正的铁饭碗,当然一不小心就是金饭碗。
我家人没有运动天赋,所以我没有在运动方面给孩子规划什么,在学乒乓球,属于必修课,我给选的足球,目的是促进身体发育。
我觉得要从我们的优势着手,例如他喜欢读书,喜欢写字,那我就朝作家方面去培养他,他具有发散式、跳跃式思维,这是作家最需要的,也就是天赋。
目前绘本阅读量已经超过2000册,一个大大的书房,都成了老师、家长参观的景点了,关键是多数都读过,这也是在修炼童子功。
但是,这样他一定能成名吗?
这可未必。
成名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和积累,更需要的是天赋。
这玩意,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看着有也未必是真有,毕竟没有比较过,天赋之间的较量那就是亿里挑一,谁都想当莫言,但是莫言只能有一个。
但是,做父母的要有童子功培养意识。
包括我现在偶尔遇到一些大学生,我也这么规劝,找个方向,兼职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上十多年,等你跟我这么大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你的每一分付出都不会浪费的。
等到了30岁才觉悟?
有点晚了。
当然,我说的这些是有个前提的,就是不准备做普通人,倘若只是把目标定位普通人,是不需要这么用心的,大学毕业找个单位上着班,就行了,然后就是结婚生子。
再迅速的发展,也无法撼动底蕴。
例如我们总是喊着,超越欧美,在经济上可能的确有机会超越,但是要在底蕴上超越,人家走的每一步,我们都少不了。
就拿非洲举例。
一提非洲,我们就觉得好落后,其实非洲是有发达国家的,例如南非,可不输香港,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南非做的,你还觉得他们落后吗?
早上,你去餐厅吃饭。
有琴师在那里弹琴,琴师也是黑人,西装革履,弹得格外的入神,餐厅未必很高大上,但是就是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
《战狼2》里,中国国旗仿佛是绿色通行证,在非洲畅通无阻,这些呢,都只能理解为剧本创作,非洲人是瞧不起中国人的。
啥?你说啥?老黑也瞧不起我们?
是的!
非洲人有两种,一种是都市人,一种是乡下人,都市人多是受过白人统治教育的,他们从白人继承了很多,例如法律意识、交际礼仪。
例如一些需要着正装出席的场合,他们一定会是西装革履的,例如婚礼、葬礼,绝对不会在这些事上马虎。
老黑是不是不讲卫生?
乡下人可能如此,都市人不是,他们的厕所里都比我们多一个盆,洗PP的,光擦是不行的。
中国人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不讲究。
还有就是我们对规则的漠视,例如交通规则、法律规则,国内的管理模式都是家长式的,雇工之间也不需要签合同,甚至不需要上保险,一生气就解雇了,很多中国老板初去非洲投资,也这么干,结果呢?被员工告了,官司缠身。
中国人在全球的口碑都很差,包括在泰国、越南这些穷地方。
我们普遍没有契约精神。
这种底蕴的差距才是最难超越的,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慢慢追赶上的,就拿《战狼2》举例,这是个人英雄式的电影,在美国大片里曾经很流行,什么年代流行?施瓦辛格那个年代。
就是以一敌百。
怎么打也打不死。
这部作品,剧本其实是漏洞百出的,例如用渔网截停货轮,这就如同用绳子拦火车是一样弱智的,另外,有没有考虑过一点,一个退役军人能在国外肆意地开枪杀人吗?这不是对当地法律的蔑视吗?而且还有国家的支持?
就是有国家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随意地践踏别国的生命?
这样才有民族自豪感?
而且,这种民族自豪感是建立在“矮化”其他国家形象的前提下的,例如美国大使馆早早就闭馆了,电话也打不通了。
这说明一点。
我们的观众水平还处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们的编剧也处于那个水平,你可以看看,最近这几年的美国大片,都是真正的大片,至少逻辑是一流的,为什么中国剧本普遍经受不起逻辑推敲呢?
当然,有人说,看电影讲什么逻辑。
若是不讲逻辑,那叫苞米花电影,看过了,感动过了,也就过去了,现代战争电影早已经不是这个玩法了,而是更深一层的了,反对战争、生命无价、种族平等、自由可贵。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黑鹰坠落》这类战斗片。
大家有没有发现,传统作家越来越没有市场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没人看书了。
我觉得大家看的书比过去都多了,因为每天都在看文章,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因为,他们的位置被取代了。
被一群写真实内容的人给取代了,他们还忙着虚构小说呢,试图用虚构的世界去哄读者,读者是没有耐心的,一看就觉得反胃,太扯蛋了吧?
我以前写过,现在多数作家的图书,发行量不超过1万册。
说实话,很寒碜。
不是传播媒介革了他们的命,而是内容革了他们的命,他们多是有头衔的,有职称的,还在忙着写六七十年代的内容。
为什么没有好剧本呢?
因为,中国的电影投资,重心是在演员上,最应该花重金投资的地方是剧本,却被忽略了,总觉得花点小钱买个剧本,找个大阵容就能大卖。
犯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就如同我看过一个剧本,还是蛮有名的一位编剧,她写的大庆故事,说大庆突然发生了雪崩,整个城市淹没在了雪里。
在她的理解里,东北是不是到处都是雪山?跟南极似的?
为什么这几年,国外电影逻辑性越来越严谨了呢?
因为,编剧普遍团队化了,例如关于古董的电影,有古董专家参与编剧,而咱这边的编剧呢?普遍是一人从头想到尾,全靠编。
我们总觉得,把一个英雄塑造得越是无所不能越被崇拜。
错了。
起相反作用。
因为,我们自己都知道那是假的。
说谎话的最高境界不是全程高能谎话,而是九十九句真的,一句假的。
当然,若是不消费“爱国”,只是为了营造苞米花大片,那无妨,例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是如此,大家就当看杂技表演了。
什么东西最容易动摇我们?
就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害怕变,总觉得生怕落后了,到处都是风口,生怕没搭上风口。
现在到处都在研究虚拟货币。
各类群。
原本一些正经做生意的人,都开始正经研究这些玩意了。
越是如此,我们越没有耐心去坚守自己,害怕财富贬值,你看人家炒币的,动辄就是几个亿,而我们上班的呢?一个月拿个几千元,总觉得有些慌张,钱是不是越来越不是钱了?万一每个月发下来的5000元成了废纸咋办?
很是害怕。
这些日子,我在一个比特币群里,他们主要是研究“空”,普遍看空比特币,里面不乏一些大佬级的人物。
我每天都关注他们发的一些文章。
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理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我问过群主一个问题,比特币就这么多固定的数量,理论上肯定是越涨越高,你为什么会看空呢?
他说,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之一,的确是总量有限,但是类似比特币这类的虚拟货币会越来越多,就跟股票似的,一旦发行新股大盘就完了,因为抽血效应,比特币能管控总量,但是没人能管控得了虚拟货币的种类,最终,比特币会被抽血。
仔细一想,有道理。
他们也都在等待,因为狂热时期,人人都还在排队入场,他们是在等待黑天鹅的出现……
我佩服他们的耐心,谋而不动。
我们总觉得,能写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才是活出自我的,能够行走世界才是精彩的人生,这就如同我们总是盯着外面的变化是一个道理,总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弄潮儿。
实际上。
我姐那种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才是多数人的归宿,也才是生活常态
,这也是为什么节假日高速堵车,而工作日高速清闲的缘故。
从教育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孩子未来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小市民,这个概率有多大呢?
95%以上!
这就如同家长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未来能考上北大清华,你们那些城市可能考上的概率高,在我们县城是什么概率?一个县一年能考上两三个,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班里第一名,也未必能考上。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认识一个北大或清华毕业的朋友,唯一有交集的一个还是客户,买我书的,我直接没要钱,他很好奇,你为什么不要钱?
我崇拜你,行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