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当代油画收藏
朝鲜艺术的朝鲜特征,在时间意义上的进程仍将在自给自足的轨道上运行,很难因外界的触动而发生质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以及后现代艺术(包括当代艺术部分)是艺术史递进的重要形态,那么,朝鲜艺术仍在现实主义阶段一往无前,不为外界影响所动。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有关朝鲜艺术的现实则是:朝鲜艺术在2009年以后,基本上都销往中国市场。而此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朝鲜艺术也经历了“倾巢”销售的状况。经由各种边贸方式,先是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家底”部分卖掉,然后是中青年艺术家以“艺术打工者”的身份到中国创作。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强大的吸纳能力,把朝鲜艺术从建国至今的作品“买光”,并继续做到现画现买。另一方面,来自完全开放市场空间的艺术品购买力,对画家几无影响,或影响有限。仅在于谁的作品好卖,哪些作品不好卖而已。艺术家们完全不必理会作品销售目的地的要求,只管在自身所处空问及语境中画画便可。
某种大批量的异域文化的艺术生产,可以完全不必顾及市场诉求,并且可以把这这一票生意足足做了三十多年。基本上也算是艺术品输出或艺术品市场史上的奇迹了。目前,这一奇迹仍在继续。完全没有任何饱和的迹象。也就是朝鲜艺术界开足马力的生产受到了市场吸纳的驱动,不仅将此前的“库存”消化殆尽,还得加班加点儿。如此下去,未来朝鲜艺术的研究者恐怕只好到中国来查阅“当代艺术史”的文献了。尤其是2009年以后,被中国艺术品市场识别的部分艺术家,已经做到了“供不应求”,其作品创作多少,买断多少。在这一前提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尽量不去完成可能来自“官方”的任务。从而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为自己“赚钱”上来,尽可能多画,画好来维持市场的需求。
由此,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就很少能在朝鲜国内看到。事实是,他们可以用收人作为投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时间。这些画家大体分为两种,一部分是已经在朝鲜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包括在朝鲜美术界已经创建了“身份”,甚至是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还有一部分则是在几十年的艺术输出中,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识别度。而且由于作品在朝鲜几乎见不到,所以,他们是朝鲜画家,但他们的全部作品都在中国。这几乎是一个独特现象,他们在一个封闭的体制内不断创作,作品则销往一个完全开放的经济体,他们并不是移民艺术家,却遭遇了作品彻底“移出”的现实。
从当下朝鲜艺术创作所处的语境开,对艺术作品的需求毫无疑问是表现意识形态,也即艺术创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有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所需。所以在对作品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方向,自然是有一个固化的标准。事实上也的确有个朝鲜艺术家的群体,为国家创作,为政治需求创作,这是基于现实语境的必然。而且这一类型的作品,也在朝鲜艺术输出的早期,得到了外部艺术品市场的猎奇。但随着朝鲜艺术输出的透明度不断加强,那些从民族文化视角出发,有更大“技术含量”,并真正形成风格化或个人化艺术风貌的作品则更持久的受到欢迎,市场也由此两极化。更多专业人士往往寻求深度了解朝鲜艺术价值的同时,开始关心那些作为朝鲜艺术输出平台的机构是否真正起到甄别优秀艺术家,并持续推动这些艺术家国际化。这中间的关键是机构真的做到了艺术家推广。
正是这样一个由猎奇、好奇。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推广和价值梳理,是朝鲜艺术输出的可持续发展并获得了市场的关键。事实上,这个层面的朝鲜艺术家队伍已经生成,他们既得到推广平台的助力,也得到中国藏家的购藏。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朝鲜艺术家群体的作品在其祖国几乎看不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他们极少再去主动创作整个意识形态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们在朝鲜以之外的收藏队伍有足够的购买力,甚至画出多少就可以卖出多少。
作品在场而艺术家缺席。艺术家在朝鲜而全部作品在中国。这一现象仍将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