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首诗的读后感,其中引用了《增广贤文》的一句,于是便查了查全文,颇长,决定慢慢背诵。刚刚背了第一段(按百度上的划分):“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经常听评书的我尤其对本段最后一句最为熟悉,看下来似乎都是所谓的民间哲学。识字的人都看得懂,不需要任何讲解。在此刻书写感想前我未曾看过任何解读书籍,先把自己的第一感想记录下来再去读其他的亦为时不晚。依稀听人说过《增广贤文》是小朋友们的启蒙读物,但初读下来我并不这样认为,别看貌似浅显易读,其中或许大有深意。往往有深意的东西就是让人第一眼就能看懂,人们以为好懂就不再继续深思了,可能深意就此埋藏住了,像是一组被人忽视的密码。
不知道其他好读书之人有什么感悟,我有一个体会:任何文字篇章,不管它被人标榜成什么领域什么文化,大多会被分为主客观。简单说来,如果一个人在读《论语》之前ta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传统文化”和“《论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的概念,ta在阅读过程中便很难对《论语》产生了批判性思维,换句话说,《论语》的内容便印证了ta原有的想法,并且这种印证是ta的主观想象。而实际上《论语》是怎么回事ta并未真的了解,这当然也不能怪《论语》本身。
说回我刚背过这段《增广贤文》。我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网上查也没有准确的作者,权当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或“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结晶”吧。仅仅在我看来,以浅见的视角,头三句(前三个句号)概括了广大的视角、世间之大,以昔日的贤文和历史呈现出的盛大场景展示在眼前,似乎作者想要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地陷入某一个细节中去,而丢了“西瓜”。这三句中让我注意的是“多见多闻”。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不是“多思多虑”呢?难道不是多思多虑才会让人愈加富有聪明智慧么?各人各有看法。这里我的直观感受是作为想要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的个人在海浪中驰骋前的警示和训诫,在没有一定积累前凡事需要慎重,知己知彼才有资格将心比心。
后文自是具体的方法。比如教人如何饮酒如何读诗如何交朋友如何读书。从字面的意思中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价值观似乎已经不太能和今天的环境相接洽了,倒有几分帝王术的感觉。我在背这一段的时候总想起甄子丹演的《叶问》。中国人自古讲究凡事留有余地,“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一个道理的描述如果瞬间让人觉得有道理,很可能是还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留和藏看似让我们显得很温润、老实,实则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已经把人参得太过明白了,仿佛只有小孩子才会一股脑的把所有东西都拿出来展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