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将至,你或许正准备与家人或朋友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温暖身心。
整理食材和调料,豆腐、干豆腐皮、酱油、红方(豆腐乳)可能位列其中,你知道吗?他们都是用大豆制成的,就是那个超市粮油区散放,我们不太注意的黄色豆子。
大豆属于“五谷”之一,原产中国,古称“菽”,已经有5000年人工栽培历史,在新时期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过其残留物。据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为了后代的生存和繁衍亲尝百草,或许野生的大豆也在百草之中。古代生活艰苦,人们每日田间辛勤劳作,需要蛋白质补充体力。但是,那个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官府不允许随意宰杀食用。而大豆经过数代培育,逐渐成为人们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吃货自古就有,我们的祖先把吃货的本性发挥到极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豆在他们手中幻化出各种不同形态的食品,可以吃、喝,也可以调味,走入千家万户并传承至今。让我们从豆腐说起。
在安徽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有一个叫大泉村的小村子,全村目前有几十户人家都以作豆腐为营生,有“中国豆腐村”的美誉,这里就是豆腐的发源地。西汉年间,方士炼丹盛行,相传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偶然将卤水点入豆汁,意外的得到了白嫩松软的豆腐。虽然后世有学者对此说法有异议,并摆出证据佐证,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刘安是豆腐的创造者,并将他奉为行业之神。刘安的墓碑就立在八公山上,大泉村的村民们以前逢年节还会去祭拜,遗憾的是,随着八公山森林公园收费进场,这个活动就取消了。
这刘安还有一事值得一提,据《艺文类聚》记载:“俗传安之临仙去,余药器在庭中,鸡犬舐之,皆得飞升。”,所以刘安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来源。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直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才初见详细的记载,谷部卷25"豆腐”有文:“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传统的豆腐制作工序为: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其中点浆最为关键,“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是描述豆浆变成豆花的奇妙变化。
现在市场里最常见的要数老豆腐和嫩豆腐,豆腐的外观、口感和香气各有特色,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制作时点卤的方法不同。老豆腐北方最多,也称北豆腐,用盐卤(氯化镁)点浆。颜色乳白,入口豆香气十足,凉拌、煎炒、油炸全能;嫩豆腐常见于南方,点浆时使用石膏(碳酸钙),白如陶瓷,虽然豆香气略逊一筹,胜在口感细腻,适宜各类羹汤和凉菜。南豆腐点浆的石膏,既是雕塑和装修的原料,还是一味寒凉性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中医方剂歌有这么两句:“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白虎汤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膏,是医圣张仲景的“发明”。石膏点的嫩豆腐也有下火、清热的功效。盐卤则是制盐后沉淀的结晶物质,吸水性较强,使老豆腐更“筋道”。
石膏点浆方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南方湿热,流失水分较多,急需补充汤水,富含水分的嫩豆腐化作一道靓汤原料,成为美味又健康的典范。至于内脂豆腐,起源于日本,使用葡萄糖酸内脂作为凝固剂,虽然口感更为软嫩,但钙质含量大幅低于传统的豆腐。而日本豆腐、杏仁豆腐、鱼豆腐、奶豆腐、血豆腐等,或借鉴豆腐的口感,或参照形状,原料中并没有豆类成分,严格说已经不算豆腐了。
自从西汉年间问世,豆腐以安徽为中心,制作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向各处传播。在与各地独有的食材结合后,烹制出各式菜肴,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味蕾和记忆之中,代代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