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首次组织工作坊的反思

首次组织工作坊的反思

作者: 我就是小树张淑娟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00:06 被阅读0次

    为了准备第二届教育创新者大会的工作坊,我把七名研究生召集了起来,还请了一位外校老师,开展了我的首次工作坊。

    工作坊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介绍并学习深度的尺子,另一个是介绍深度学习的方法。

    工作坊共八个人,分成了两组,整个过程只用到了手机微信。

    期间发生了一些小问题。整理如下:

    (1)一开始讨论时确实有点冷场,可能是我没有进行“破冰”。

    (2)在进行小组汇报时,一个小组的汇报人明显表达欲望过强,有跑题和对讨论结果总结不全面的现象。

    为了控制时间,我当时及时制止了,但不好的是我没听完的那部分内容还蛮好的。

    (3)在写反思报告时,跑题现象非常普遍。

    接下工作来说工作坊中遇到的大问题,就是我没有明确这把尺子的使用对象,也没有给出范例,导致大家写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详细整理如下:

    (1)什么样的才算知识点?

    知识点,必须是完整的。不完整的话,就是一个信息片段,没必要深度学习的。

    比如A写的“丛枝菌根”,B写的“互联网+)”,都属于信息片段,而不是一个知识点。这都不值得写,也写不出来。

    关于丛枝菌根,什么样的才叫知识点呢?我举个例子,如下。

    “丛枝菌根,不是菌,也不不是根,而是菌和根形成的共生结构。只有菌的话,形不成这个共生结构;只有根的话也形不成这个共生结构。”

    对于这一类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回答了是什么,或是为什么

    大家以后选知识点的时候,这可以作为一个标准。

    (2)什么样的知识最应该深度学?

    知识点一般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回答如何做)和策略性知识(如何做会更好)。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策略性知识是最贫乏的,但这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

    这类知识基本都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鸡汤”的形式出现,作用是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但是,好多人把这类知识叫“鸡精”,主要原因是发现了“懂得好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一让人沮丧的事实。

    但是,真有这么一批人,就是靠着几条鸡汤让自己腾飞的。比如巴菲特的好朋友和好伙伴查理芒格。

    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效果差距这么大?学得深度不同呗!

    懂得好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最多学到了“多点结构”层次。

    而靠着几条鸡汤让自己腾飞的人,至少学到了“关联结构”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他们真的是达到了“应用",也就是都做出更好的决策。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应用不是一次,不是两次,而是无数次。正是这无数个更好的决策让这些人真的腾飞。

    因此,在我们选择要深度学哪个知识点时,一定优先选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学深的标准就是会应用,会应用的标准就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好的决策带来更好的行动。

    更好的行动,长期持续地进行,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过了更好的一生。

    (3)工作坊现场写的弊端是,查阅资料受限,时间受限。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几条大家都能用上的鸡汤作为知识点来体验这些方法比较合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首次组织工作坊的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nm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