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论语大家从小便背,上学期间也是学习不少,也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对其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古代的二个半圣人中,只对王阳明了解相对多点,也曾经有过想开悟,当圣人的念头,但也都付诸谈笑中罢了。
对于孔老夫子这位头号圣人,只是朦胧地感觉很牛,其思想和文章了解的很有限,在刷抖音时看到的这个痞解论语,倒是解了很多原来年少时的迷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今天看论语的: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篇自古以来争议都很大,也成功把后世的儒家学者们都给搞懵了。言必信,行必果。这么优秀的品质,怎么就成了小人呢?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孔子。
核心字和生僻字解释
“信”:在这里不是相信,是守信用的意思。所以言必信的意思就是你说出去的话。必须要守信用。
行必果的果水是结果,而是坚决果断。
连起来看就是你说出去的话,做出的承诺一一定要要守信用。而且你还应该坚定的,果断的为此付诸行动。
后面的硁硁然小人哉,硁硁然就是敲打石头的声音,石头就是坚硬,不开化。所以在这城硁硁铸就引申成为坚硬固执的意思。
这里的小人,和前面的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一样,不是阴险的人恶人坏人的意思,而指相对于君子和大人而言,见识不够的普通人。
所以整个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那就是,孔子说了那些不管说了什么都能做到讲信用,并且还会坚决果断的为之付出行动的人,其实都是浅薄固执没有见识的普通人啊。离真正的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把这种行为和品行定义为小人呢,而且孟子后来也来了一个神补刀,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也就是说真正牛人说了以后也可以不算数,做了也可以不用太坚决不用太认真。这话咋一听,实在和我们的普世价值有点不相符,有些毁三观,但是孔孟二位圣人都这么说,那么自然就有他们的道理,事实上,不止孔孟,王阳明也这么说,那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孟子所说的义,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如果你明白良知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主宰,当然也不会拘泥固执,因为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底有没有符合我们的良知,如果你答应了别人的一件事,后来发现这是错的,那你还要继续吗?
一个真正的君子,绝对不能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和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假如这些诺言和规矩是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的,那么就无需在意,并且可以大胆的去做勇敢的去打破他。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易经》,易经的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 ,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内方外圆,只要你能死守和坚守良知的这条底线,那么你就可以勇敢的随时随地的去变化和变能,世界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成规,如果有那么这个成规也是你的良知。就好比,你送临产的孕妇去医院而闯了红灯,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歹徒进行持搏斗,使用了暴力。为了抓住罪犯,而在谈判的时候使用了欺骗和谎言,等等这些都是在良知的指引下,打破常规而为。
王阳明认为人生在世,当你在遵守或违反外在的规则之前,你应该首先问问自己的良知,这样做合不合适。因为规则不在外界,而在于松狮的内心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