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论语》之“正名”》(一)我介绍“正名”在《论语》的出处,时代背景以及“君臣父子”与我本人对“正名”的另类诠释。
历史上有一个成语“师出无名”,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君王计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原义是出兵打仗缺乏正当的理由;后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师出无名中的“名”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名”是“名义,理由”的意思。还有“清君侧”,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安史之乱,安禄山借此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师出有名”,“清君侧”本质上都借用了“名”这一副大旗,合乎礼仪典法,为了堵住悠悠众口。
在前文中我提过,“天子失驭,神州无主”周朝制度礼乐崩坏 ,社会政治伦理生活等级名分混乱,其中贵贱不明,善恶不分,纲纪不正,等级制度不真等等。当时,孔子提出复周礼,《论语》有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不难看出,孔夫子是遵循复出周礼的。
政治局势“礼乐崩坏”,夫子又提出复周礼,“礼”是“正名”紧紧关联的,《左传》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原句出自师服,师服之言把名和义、礼等层层联系起来,说明了名的重要性,是孔子的“正名”思想的启发来源。
维护周礼是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而“礼”的意义在古代颇为广泛,他既规定了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又包含了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礼仪纲常等内容。同时,孔子认为下夏,殷两朝的制度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周礼是最完善的,值得遵循。
《论语》记载,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夏,殷,周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构,后两者,对奴隶制规章制度加以继承,发展和丰富完善,而周礼的基本内容,是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该制度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氏族宗法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国朝贡周天子,拥护周天子,在国家政权方面,维护天子的威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周礼,君臣父子要严格遵守各自的等级权职本分,不能逾越篡乱,但当时实际情况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周天子失去了周礼规定的职能权利,有名无实,下臣也不遵循周礼规定的职分,经常违礼犯上。
上文说过,孔夫子由师服言论阐发了“正名”的思想理论,发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金句。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正值卫国父子相争,父子名分紊乱。所以,“正名”源于师服言语,却没有如师服一般强调命名的重要性,我认为更多的是夫子想使世人知道遵循人伦常理,纲常秩序,其中涉及到责任,秩序,真理,公理,可是人理有时候也能影响到秩序,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理想追求。
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现象是周朝理智和政治经济体系日益松散,瓦解带来的后果,因此,孔夫子试图重建周朝礼制规范的旧的道德伦理体系,来缓解当时春秋时期的紊乱政治状况。夫子认为,这种重建体系,结束当前社会政治伦理生活等级民愤混乱的状况,这种“治世”的道路必须要先从“正名”开始。
但我认为本质上是新伦理道德与旧伦理道德体系之间的相互碰撞造成的。就像我在《浅谈《论语》之“正名”》(一)所说,传统的伦理纲常道德与新的社会纲常理念发生冲突,担心的经济政治理论制度还未建立完善,新的“名”,“实”也未制定出来,新旧之间产生“离怨”现象。
因此,孔子先提倡用“正名”的方法去重申周礼的规定,去延缓并且纠正改变了的“实”,恢复周礼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种等级伦理制度,夫子提倡的“正名”主张,其实是对当时社会混乱的一种治世的积极回应。这也为什么是孔子一生去维护周礼的原因吧!
再次强调,经典本身带有暗示性,文章前后所有关于经典的解释翻译,仅仅代表我本人的一种思想觉悟。
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