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早上中午各听了一遍《高效能人生的自我管理》第三课:披着学习的外衣,你真的都学到了吗?
听了这一课,感觉自己的学习能力好弱。虽然以前也在听微课、在看公众号文章、在读书,但没有目标感、没有计划性、懒得动笔,很少总结,整一个稀里糊涂,所以有时只是披着学习的外衣,但真正学到的甚少。
课程里讲了三个工具:计划工具、总结反思类工具和学习的工具。
一、计划工具
1、目标设立
张萌老师说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做的时间太多,而往往思考为什么要做,比做更重要,这涉及到目标设立。这是我比较疏忽和薄弱的,一年已过六分之一,我还没理清自己的年度目标、阶段性目标,心里想着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强读写水平、增加文史哲知识、想学英语、想学理财、想学营养保健知识、想同步孩子的教育。。。。。。从一堆大大小小目标中都难梳理出重要的、首要的目标。
鉴于我一直来的稀里糊涂低效能人生,我想把成为高效能人士作为今年的首要目标。学会设立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实施,并及时反思总结,把这一整套流程先内化。
在具体输入上,我想自己的文史哲太薄弱,所以眼界比较窄、心性修养比较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波动,心里胆怯也不善于沟通交流,也做不好孩子的引路人,所以今年急需在文史哲方面下功夫,另外自己对心理学、家庭教育类感兴趣,也要同时加入这些内容学习。而写作是知识技能积累的外显,所以定期通过写来检验还是有必要的。从以人为师计划、阅读、培训班和行走有力量四方面来实现。
2、目标分解
目标设立后要进行目标分解,也就是列好计划,才好一步步实施。想想自己还真是个没计划性的人,比如2月24日开始学《高效能人生的自我管理》课程,都没想过每天准备花多少时间在这个课程上,打算多少时间学完,只是有时间有心情了学一下,等第一、二课听完写完读书笔记发现已经过去了9天,按这个速度,学完整十课,要36天,都到4月中旬了,这简直是太低效能人生了。所以今天自己计划了下,按照学一课差不多听两遍,第一遍摘抄,第二遍写读书笔记,要用4个半小时,学完八课至少要用36小时。一天里能利用的可控时间,早上5点到7点两个小时,中午12点半到1点半一个小时,平时不可控时间里再抽出一个小时半,一共八天,放点余量,争取12天学完,到3月17日结束。其他目标设立后,也应该这么进行分解。
课程里还提到“怎么过一天,就是怎么过一生”,每一天都需要做目标分解,她一般会在睡前想想自己的第一目标、第二目标、第三目标。。。。。。起床后列计划清单,这一点值得参考学习。
3、效率手册
张萌老师喜欢用的是B5大小的纸质效率手册,我基本每年也会买纸质的效率手册,但从来没记完过,一方面目标感计划性太差,效率手册都可有可无,另外于我而言,纸质的不是很方便,经常忘记记。今早下了个“滴答清单”,可以和网页、APP同步,试着记记看,不知效果如何。
二、总结反思类工具
总结反思类工具包括:总结笔记、灵感笔记、情绪管理笔记
总结笔记相当于复盘,在每天结束时回顾一下挺不错,想想自己哪里还可以改进,哪里值得肯定、继续保持,现在群里每天的“日程打卡”类似于这个功能。反思是为了迭代,做更好的自己。我自己往往时间安排不好,睡前留给回顾反思的时间很少,经常匆匆记录几笔完事,这个以后要注意,尽量留出足够时间好好回顾反思,写好每一日的总结笔记。
灵感笔记,她把不用精读的80%书里一句话,或者以人为师的经验等记入其中,这个笔记值得参考借鉴。我有很多笔记本,往往东写一句西写一句,都没个积累的概念。以后要专用一本,把不精读的书,把樊登读书会听过的书,把从别人那里请教来的知识经验抄入本子中。虽然现在流行电子稿,基本都是输入到WORD里,但有时纸质的笔记积累还是有必要的,看着记录满满的笔记本应该很能给人成就感。
情绪管理笔记,目前我每天的日记有点类似于这个功能,遇到事情情绪波动时,往往通过“自言自语”这么梳理一番,情绪慢慢就调整了过来。她说的3-3-6呼吸法也值得参考借鉴,因为人在冲突中,往往很难控制自己,以后可以试试呼吸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习的工具
学习的笔记包括:读书笔记、演讲笔记、社会资本
读书笔记里记的是20%的精品书籍内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何选择精品书籍是非常考验人的,特别在自己水平不够的情况下。而实际上今年我希望自己读多少本书?每个类别大概几本?哪些精读哪些泛读?先读哪些后读哪些都没一点规划,抽空需要思考一下。
演讲笔记,她说要知道自己的演讲长项是什么,适合线上还是线下?适合视频还是音频?于我而言,目前基本不需要正儿八经地演讲,但向领导汇报工作、向同事传达工作倒是每天都在做的事,如何讲好也是需要学习的。
社会资本,在她的笔记本里,记着10、20、150的人,其中10是至亲,20是事业学业上帮助自己的人,150是需要保持关系的人际储备,每个类别投入相应的精力物力财力。这点上一定要克服自己狭隘偏见的观念,觉得有意识接近人是功利心强,不好意思。其实人与人如果长期不联系,再亲近的人也会疏远,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