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二
来自第十五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P140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 Christopher Hsee)让人们在当地一家商店清仓大甩卖时为几套餐具标价,当地餐具的价位一般在30-60美元。他将受试者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一个组看了下面的标价,奚恺元将这组标价标注为“综合评估”,因为受试者可以对两套餐具进行对比。另外两组只看了其中一组的标价,此谓“单一评估”,综合评估是组内实验,而单个评估则是组间评估
假设A、B两套餐具质量相当,那么哪套更值钱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可以看到A套包括B套所有的餐具,另外还多出7件完好无损的餐具,所以A套“必然”更值钱。的确,综合评估组的受试者宁愿多花点钱买A套餐具也不愿买B套,A套标价为32美元,B家标价为30美元。
在单一评估组中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其中B套标价(33美元)比A套(23美元)高很多,我们都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用具组合(包括餐具)通过标准和原型展示出来,因为没有人想买破损的餐具,于是你立即感觉到A套组合的平均价值比B套组合的平均价值低。如果以平均价值引导估测,人们认为B套更值钱也就不足为奇了。奚恺元将这样的结果模式称为“少即是多”。从A套中拿走16件餐具(有7件是完好无损的),它的价值就会提升了。
实验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 John List)对奚恺元的发现进行了复制,他在真正的市场上拍卖两套相同的高价值棒球卡片,每套各为10张,但其中一套附赠3张普通价值的卡片。就像餐具的例子一样,在综合评估中,数量多的组合会比少的更有价值,但在单一评估中则正好相反。
「I,重述知识」
"少即是多",这个道理你曾经用在什么地方,结合拆页内容,你再次向他人介绍,你将如何说?
“少即是多”让我想到市场营销当中的饥饿营销,通过限制商品的供应量,造成供不应求,炙手可热的景象,让消费者觉得买到的不止是使用价值,还有其它附加值,比如“倍有面子”、“潮人”等专属标签。就像某果手机和某为手机一样,不管功能是否一样,有人就会认为“贵就是好”,这与“少即是多”是一样的逻辑。
HR在采购福利品时“少即是多”特别明显,比如我们选择一款有知名度的商品,再选择另外多款无知名度但是价值比前者更高的福利礼包组合,员工显然选前者多后者少,他们觉得品牌的东西价值比非品牌的高。
「A1,激活经验」
某次工作汇报、推销产品,你都认为包含的内容更多,价值更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用“少即是多”理念修改这个案例。
如果没有这样的例子,那么反过来,说说你在购物时,如何掉进这样的陷阱?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刚刚过去的电商618年中大促,不知你还有印象吗?各大电商都牟足劲大肆促销。当我登上某猫平台,发现促销是“买五送三”、“第三件后五折”等等这种让你大批量购买,而且是买越多越便宜,顿时我就没了兴致,放弃凑热闹。因为去年冲着“买X送X”的活动,我买了箱卷纸(超大箱),苦苦用了大半年才用掉,而且放在哪,怎么放(干净、干燥的),及不能换(因为你必须要把它用掉),所带来的麻烦远比得到的实惠更让我头疼。所以,今年我便没有掉进这样的陷阱而是坚持按需购买,不再为商家分担库存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