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各种文化碰撞的时期,当时许多青年都接受了先进的思想,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父母却是传统的人,因此很多的进步人士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
如此的婚姻,后来大部分都没有收获幸福。有的人遇到了真爱,选择了离婚,或者屈服于封建思想,再娶小妾。
在这些人里,却有一个人例外。叶圣陶和妻子的婚姻同样是父母包办,并且还是不被人看好的姐弟恋,可是两人在婚后培养出了真正的爱情。婚后四十一年里,他们相濡以沫,十分恩爱。
两人的爱情“始于责任,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却遵守着“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约。
包办婚姻遇真爱
民国时,由于许多家长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思想教育,所以他们更为欣赏的是传统女子。这类女子由于目不识丁,从小被灌输三从四德等传统思想,更容易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从这个角度去看,大部分接受了先进思想的青年,骨子里痛恨封建桎梏,渴望平等和自由。他们自然不愿意和素未谋面的女子成婚,何况对方和自己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叶圣陶的婚姻虽是包办,却和大部分人不同,这也是后来两人日久生情的基础。
胡墨林并不是一位传统的旧式女子,而是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女性。她比叶圣陶年长一岁,是一位独立自信而富有学识的教师。
命运曾经无情的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却并没有折断她拥抱幸福的翅膀。胡墨林年幼便失去父母,幸运的是她的姑姑十分善良,收留了她,并送她上学,事事都为她考虑。
在岁月的雕琢下,胡墨林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十分惹人怜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最好年龄。恰好当时姑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对写得一手好诗的叶圣陶十分欣赏,便主动让丈夫找朋友牵线,一段美好的缘分就这么开始了。
完成婚礼成眷属
人生就是如此的奇妙,或者说要遇见谁本就早已注定。谁能想到两人是以如此的方式,开始了一生的牵绊。
姑父的朋友名为王伯祥,也十分上心两人的婚事。在他的牵线撮合下,两人只见过对方的照片,便确定了对方为自己执手一生的另一半。
有一些人,只是一眼就能确定,他会在未来和自己产生某种联系,而绝不是生命里匆匆的过客。
当然这一切,和胡墨林自身的学识,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叶圣陶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才子,接受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假如对方是一位旧式女子,自然是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的。
对于胡墨林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她是一位进步的新女性,自然不会轻易同意和平庸之人成婚。两人思想,学识和人格上旗鼓相当,是这段婚姻可以开始,并且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而后来两人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则是源于对彼此的责任。
完婚后,夫妻两人回到了胡墨林的老家,开始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因为工作的调动,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很少有机会可以相聚。
叶圣陶自然十分不喜欢这种分离的生活,可是工作上的事又迫不得已。在分离的岁月里,书信架起了两人思念的桥梁,成为彼此唯一的安慰和信仰。
聚少离多感情深
两人婚后常常分离,聚少离多。可是彼此的感情却没有因为距离而变淡,反而越来越深厚。两人“先结婚,后恋爱”,生活过得如同热恋一般甜蜜。胡墨林生育了三个孩子,在两人的培养下,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有名的作家。
平淡而又美好的生活,是夫妻俩感情的催化剂,两人的感情如美酒一般,历久弥香。或许在岁月静好的年华里,更能让人感知到幸福。提起自己的婚姻,叶圣陶的幸福和喜悦溢于言表,对妻子也毫不吝啬赞美。
而胡墨林则用自己一生的陪伴和付出,来回报命运馈赠的幸福。
抗日战争期间,叶圣陶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时他在成都授课,听到乐山被轰炸的消息,顿时慌了神,因为妻子和孩子都在那里。
叶圣陶慌忙赶回家中,找到了在朋友家避难的妻儿。看到亲人都安然无恙,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后来的岁月里,叶圣陶再也不敢轻易和家人分开,他和胡墨林几乎寸步不离,做什么事情都陪伴着对方,渡过了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
因为劳累过度,胡墨林的身体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六十四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每一年的忌日,叶圣陶都会写下“墨逝世若干年矣”,来纪念自己的爱妻,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可是却在婚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是姐弟恋,还相濡以沫走完了一生。“先结婚,后恋爱”并不影响两人爱情的萌生,而他们的爱情源于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