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教育研究者来说,“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往往容易走向孤立和偏激,无法与真实世界对话,无法与时代接轨,使自己的研究失去生命活力。因而,作为研究者,常常会有意识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尤其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会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接触一线的教育工作或者一线的教育者,与之交流切磋,接接“地气”。那么,对于一线的教育者来说,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闭门造车”式的工作呢?恐怕不然。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长河中,先人们的确积累了无数的教育智慧,成为后人们的宝贵财富,使当下的教育者们可以随意取用、自由搭配,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频频受益。可即使古语有云“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但当我们正在为自己逐渐成熟系统得心应手的教育工作之法感到轻松愉快自由时,别忘了社会并没有停止变革,时代并没有停止发展,人类也没有停止进化,按照旧法制造的车轮压出的还是旧辙,按照旧法教育出的学生还带着旧时代的烙印,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脱节的,是滞后于时代要求的,是不能被视作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希望的。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一线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一线理应是教育最敏感、教育者反应最敏捷之地,教育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一线教育者的“火眼睛睛”。可是,问题在于,这一“理应”的实现,前提是一线教育者要有一双“睛睛火眼”,不仅能够看见教育,看见教育对象,还能够看见自己以及教育对象身处的时代背景,看见社会的变迁及其趋势,看见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看见自己发展进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和道路,看见每一个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变量……如果没有这双“火眼”,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炼就这双“火眼”,去炼就一种发展意识、批判意识,那些再怎么看似驾轻就熟的教育套路,也只是“闭门造车”,如果不趁早“开门改车”,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日益体会到了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实证精神的可贵,希望一线教育者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接触教育的研究工作或者教育的研究者,与之交流切磋,接接“仙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