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天气不错,跟发小名扬约了去苏州张家港看看他。
说起这发小,也绝对是有缘分的人。他家就住在我家后面的一排,两家也就相隔十几二十米的距离。从小学开始,然后是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16年的读书生活,我们一直是一个学校的。虽然读大学时,他在苏州张家港,而我在镇江,但我们都属于江苏科技大学,只不过校区不同罢了。
毕了业后,名扬留在了苏州,而我还是呆在了镇江。没问他原因,估计是跟我一样,读了四年的大学,熟悉了,不想再换城市了。
刚毕业时,他选择了一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起初在里面做了几个月的物理老师,后来又转做了几个月的课程顾问,大概也就是招学生一类的。再后来,他就注册了营业执照,自己办起辅导班了。
暂且不提他经营的如何,毕竟是创业起步,成功与否,都言之过早。再者,我觉得成功在每个人的字典里也都有不同的定义。如果单纯以“赚了多少钱”来定义的话,显得太片面了。我觉得,当你内心有了想法,无论这个想法在别人看来是荒谬也好现实也罢,付诸实践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就如昨天早上接了香的一个电话,她说她报名参加了柬埔寨那一块的一个义工活动,给外国人教授汉语。全国仅四个名额,为期3个月,4月29号就出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挺让我感到惊讶的,但更多的是为她高兴。
香是今年6月份就大四英语专业毕业了,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国做志愿者,可想而知她要放弃多少东西才能做出这个决定。况且,对于基本没怎么出过江苏的乖乖女,突然出国生活三个月,这也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过程中无数的第一次啊。我知道,对于她来说,行程是未知的,是忐忑的,但更是激动人心的。在这里,我为她的勇敢点赞,为她的选择打call。
我在发小名扬那儿住了两个晚上,我们聊得很多,逛得很少。去一个城市,无非就是看人、赏景,有一个也就够了。
发小的两个姐姐都嫁出去了,父亲也常在外地工作,自己又在张家港这边。本来以为老家就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了,让我很欣赏的是,她把母亲也搬到张家港来一起生活了,而他父亲呢如今也在张家港这边工作。他们租了个三室两厅的120平的大房子,租金才1000元一个月。平日里,上午没事时他就陪她母亲逛逛超市,买点食材,然后给辅导班的孩子准备晚饭。父亲呢,工作不忙时,也可以回来一起吃顿好饭。
这一家三口,在外地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说实话,挺让我羡慕的。对比那些一个人在魔都打拼,1500都不一定能租到一个好单间的年轻人,我知道,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地域无关。有些人就不适合也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比如说我。城市再好,再繁华,跟目前的我也是格格不入。
在发小那儿算是呆了两天,昨天吃过早饭便发布了一个顺风车准备返回镇江了。
从张家港回镇江的路上,接了一个搭我车的哥们,这哥们挺有意思的。他刚从苏州爱丽塑料有限公司辞职,准备继续回扬中发展。从张家港到扬中近三个小时的行程,我们聊得很嗨,中间基本没消停过。
他叫鑫,经历的故事很传奇,感觉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
鑫是淮安人,也是苏北那块儿,离连云港不算远,算起来也是半个老乡了。5年前,他就来镇江杨中了。起初做餐厅服务员,后来因为帮兄弟解围,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江湖人称叶哥的开赌场的老板。叶哥在扬中生意做得不错,不仅有个场子还开了个贷款中介公司。叶哥比较赏识他的为人,将他收为了自己的心腹。从此,鑫的生活就离不开赌场,离不开民间借贷这些事儿了。要不是半年前出了点事儿,他是不会来张家港这边做普工的。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名字有关,从事了金钱相关的行业后,他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了。尽管这个行业颇为灰色。
鑫跟我讲了好多这几年他在这个行业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江湖人称潘少的富二代如何在两年内从风光无限到跑路的;身价几千万的拆迁办主任如何在人前装得自己两袖清风的;虚荣心膨胀的学生如何在穷得只剩裤衩儿的情况下还敢负债十几万的;2000元的高条,如何在两个月内一步步变成5万的;一辆车子十几个GPS都是怎么装的;吧台的小姐如何在金钱的诱惑下一步步妥协的······
每一个故事,都叹为震惊;每一个场景,都不可思议。社会就是这样,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深入进去,每个行业都波涛汹涌,暗藏杀机。
把鑫送到了扬中,我们互加了微信。毕竟他也是做贷款中介的,想着以后能不能合作。
其实这个社会诱惑无处不在,赚钱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关键是自己的心中要有把尺子,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是绝对不能碰的。灰色的行业,也有合理的收入;合规的行业,也有不能触碰的底线。总之,钱要赚得心安理得,要赚得问心无愧就好。
看了《我们的钱包为何越来越瘪》这本讲述金融大骗局的书后,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的“旁氏骗局”。不变的是,富人们制定着规则,操控着游戏,然后以看似合理的方式“劫贫济富”。
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提高认知,努力让自己看清这个世界。以一个无知者的姿态去充分了解行业内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方式去“劫富济贫”。一直相信那句“信息差距,造就财富差距”,穷人致富的必经之路就是多学习,看清世界的本质,了解行业内信息。
扬中回镇江的路上,怕自己无聊,又接了一个徐州小伙儿。这小伙儿叫优,去年6月份刚大专毕业。在南京做了四个月的汽车销售,后来回老家在一家做智能垃圾桶的公司做程序猿。
实习期三个月,工资3500,转正后4200加五险一金。几乎每天都加班,说起现在的工作,他觉得挺没劲的,也挺迷茫的。问我是做啥的,我说我是个自由人,目前从事的是金融业。
说起我从事的行业,我就跟他讲了好多关于贷款,信用卡,保险一类的东西。发现他对于这些东西,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于花呗、借呗他都不晓得是怎么回事。完全颠覆了我对一个大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解。
他的家人推荐他考公务员,说公务员整天不用怎么做事情就有工资。而且福利待遇好,退休后工资都比上班时高。我听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叫笑而不语。
多少人考公务员都是抱着这种初衷的,人这么年轻,还没奋斗就想着养老的事情了。35年的光阴,天知道你那些所谓的养老金还剩多少购买力。年纪轻轻就想着不做事情拿工资养老,我不知道你活着的意义何在?
太多太多的人都想着往公务员考,往事业单位进。想着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过一种稳定的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想稳定地过日子,社会大环境稳定吗?你想一成不变地生活,世界就真的不会改变了吗?独居一处,偏安于一隅。当你有一天想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时,你发现你根本已经不认识它了。年纪轻轻就与世界脱轨了,这是一件多么恐怖和悲剧的事情。
上一辈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极度地缺乏安全感,渴求稳定的心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这一代是生产力过剩的时期,稍微用用力温饱是很容易解决的。在这样的时代,年轻时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活着,难道就真的只是为了活着吗?
香年前给我讲了个故事,好像是一个女孩儿,因为听父母的话,辛辛苦苦地学习。最终在200多人报名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某银行录取,进入了正规编制。后来被分配到某个镇上的银行工作,结果两个月她就辞掉了。问其原因,她发现在里头工作的基本没有同龄人,和同事没什么共同语言,而且办业务的都是大叔大妈,没什么人气,工作也不忙,她觉得这根本就是在混日子,浪费生命,索性就辞掉了。
去年夏天去新疆得知,三姨家的弟弟树杰也到了毕业工作的年纪,大舅想把树杰安排在他的雪峰爆破的化工公司里。结果弟弟怎么都不乐意,硬是自己出去闯荡社会去了。亲戚们都觉得树杰不懂事儿,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做,自己出去能闯出个啥名堂,颇有一种年轻不知社会深浅的埋怨。可是我就特别能理解弟弟的选择,这么年轻就把自己限制死了,刚入社会就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生活会不会少了很多乐趣呢?
欣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讲过的一句话“我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孙少平早已将生活看得很通透。在别人看来,他本可以拥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他就是喜欢跟煤炭打交道,就是喜欢跟兄弟们在一起的感觉,他就是喜欢那一片黑色。飞蛾扑火的执着,何尝不是一种死得其所?
貌似扯远了,言归正传。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绝对的稳定是不存在的。年轻就想着养老,是否太早放弃了更多的可能?铁饭碗?不存在的,是铁都会生锈。担心陶瓷做得碗易碎?世界上那么多的陶瓷,你又怕个鬼啊!是金子,总要发光;不是金子,被千击万捶打磨后,也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文章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