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重点问题:
- 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 确定了“新知”与“邸报”之间的区别
- 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实践的意义和影响
与《上海新报》的竞逐
《上海新报》是1861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发行,是第一份在上海发行的中文商业刊物,初期的时候新闻所占的比例甚少,篇幅短,到了1868年改版才改变。
1872年《申江新报》在上海发行,为日报,英国商人美查集资所创,一开始就确立以营业图利为目标,而不是为了宣传教义等,只是为了谋利。
两报开启的竞争,开启了上海中文媒体商业化的序幕。
- 价格上的竞争:《申报》使用成本低廉的纸;
- 《申报》为日报
- 内容是《申报》面向文人投稿等等
在《申报》的压力下,《上海新报》都在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最后还是于1872年12月31日刊出最后一期。
《申报》成功,在于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
- 引进商业化新式媒体的重要开端,它将中文印刷品,连同其传播管道,视为一种商品,且定期、大量、即时的供应。跟其他资本主义化的商品不同的是,报刊这种“文化商品”本身的价值与影响力并不仅出自于物质本身,而更出自其上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如果负载文化意义的符号,无论因为内缘或外缘、经济社会抑或本身内在因素,其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影响必然广及整体的思想与文化。
- 1872年的《申报》不仅在它当时是江南一带最被广泛阅读的新式刊物,而更在它比之前出现的任何新式传播媒体,都更深入的影响了中文讯息传播的模式。
由于创刊之初为了营业,因为为了吸引最多的读者】获得最高的盈利,采取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措施:
- 商业运营
- 用便宜的纸来压低成本,取得了价格优势,而每日刊行的日报形式则更增加其出版量与即时性(新报之事,今日之事)
- 积极的拓展外埠的生意,在各省等地征求代理人
- 积极开展其他印刷出版事业,申报馆曾发行文学性的月刊等。比如《点石斋画报》。这些副业让《申报》不仅只是发行报刊,更成为新式的综合出版单位。
- 调整内容
- 新闻所占比例最大,大大超过了当时的传教士刊物。
- 新闻取向上,除了京报邸钞外,特别注重“社会新闻”,即有许多新闻内容是地方的轶事传奇,后期还重点报道地方官府审理的案件,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这些“新闻”的报道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购买,功能有如现今报纸的社会新闻版。】这一点是《申报》改变了当时新式传播工具在地方上所扮演的角色:
- 报刊所提供的讯息不仅是传播信念,或者针对特定的族群提供有用的讯息,而是这些讯息本身就能引起读者兴趣,提供娱乐或满足好奇心,转而成为消费性的商品。
这个性质让讯息传递的过程与效果更复杂,跟传教士的刊物不同,这些报刊要更积极的与读者互动,因为取决教会刊物存续的必要条件是教会、官方的支持与否,而取决于商业性报刊的存续的条件则是能否从读者的反应中得到商业利益。于是此时的社会新闻组成了报刊的主要的新闻内容。
- 报刊所提供的讯息不仅是传播信念,或者针对特定的族群提供有用的讯息,而是这些讯息本身就能引起读者兴趣,提供娱乐或满足好奇心,转而成为消费性的商品。
- 兼办通俗刊物
为了吸引中下层群众,以扩展消费者,出版了几种可以吸引一般民众的通俗读物。- 1876年出刊的《民报》,用通俗文子写,虽然其并非第一种通俗白话报,但不仅比五四和晚清1900年代竞出的白话报早了许多,且首次标明以“民”为对象,欲将其新闻传播的对象推及底层人民。
- 又发行画报,让识字不多的民众也能购阅。1884年《点石斋画报》。意在将读者,亦即其文化产品消费者向“下”扩展到贩夫走卒,向“内”扩展至妇女,不限于“士大夫、男子”。
- 争取士人读者
《申报》意识到对许多士人而言,能够发表表现自己才气的文学作品,无疑能够吸引士人的参与。
对于当时聚集于上海的众多文人而言,《申报》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发表抒怀的管道。- 文人在期刊上发表作品,在一个直接公开的媒介上进行,相当于是与一个虚拟的文人群体对话。抒发私人情感的诗文一旦面向了一个公共领域,让诗文的内容亦因之参与了更多公共的成分。
- 对科举的态度,每次在放榜时第一时间刊登中举的名单,甚至请科甲名士在放榜前以撰文登于报首。
- 争取本地编辑
为失意文人提供了一项出路 - 以读者为主的立场
改变了传播媒体与读者群中的关系。《申报》将编务交给当地文人,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隔阂,吸引更多伤人以外、与外人无涉的读者,然而因此也让报刊的立场从外来的“指导者”,转变成与当地读者群中站在同一边。
《申报》成为了一个本地化的报刊,在投读者所好的同时,也可代表读者发声、成为地方民众沟通公众事务的管道。
安德森“印刷资本主义”:
“民族”作为填补“宗教、王朝”崩溃带来的空缺的想象,必需借助与资本主义结合的印刷出版业,重新将宗教崩解后的“博爱”、王朝崩解后的“权力”,以及一种新的空洞而均质的时间观,有意义地联结起来,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自身与人群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种“水平--世俗--同时”共同体的形成条件。
生产关系与体系(资本主义)、沟通技术(印刷术)与语言多样性(方言)的结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印刷出版业作为西欧历史中早起资本主义企业的形态,很早就体会到资本主义需要无止境市场的逻辑,为了扩大拉丁文饱和之后的市场,方言读者成为了出版业必要争取的对象。而当方言成为可以由机器复制、并且经由市场扩撒的印刷语言之后,便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
新式传播媒体不仅是路径,本身扮演了形塑者的决定性角色,以此重新衡量商业化的《申报》,乃至新式传播媒体对此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的影响:
- 新式传播媒体在中国一方面是国内各个阶层沟通、想象彼此,以及散布新思潮的管道
- 在全球的框架之下,另方面则是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西方,接触并改变彼此看法的路径。
处于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在接受西方传播工具,及跟随过来的新的群我概念之际,其实正将自己放在全球性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社会、列国制度当中。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申报》的话,首先是要确定的是《申报》是一个“媒介”,然后从媒介为中西、为出发点去思考其作用。
李金铨教授的思路:
从能动性和结构之间的互动来考虑。agency和structure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
- 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媒介具有能动性,是行动者,那么社会就是结构,媒介的社会脉络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新的社群关系以及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联系;
- 媒介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创办人、编辑和刊物之间的关系;
- 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媒介是行动者,受众则是结构。
按照这三条的思路去思考《申报》:
《申报》与晚清中国的关系:
- 作为新知传入并且传播,《申报》第一次将自己和邸报做了本质化的区别,自我的定位是太史文风,那么立足点就是民间,进行采风
- 商业性的,将报刊作为了一个可消费的商品
- 将围绕着上海的江南地区的文人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将信息传播的来源从统治者的那里解放出来
《申报》内部的关系
- 创办人美查的定位是商业报纸,是要谋利的,这一点有别于传教士办报
- 请了很多中国的文人来进行办报
- 向文人进行征稿
《申报》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 文人
- 创办各种副刊,比如画报等,将受众扩大至各种社会群体,包括妇女、车夫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