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苏轼:我这一辈子不是很顺利,但我依旧活得很开心

苏轼:我这一辈子不是很顺利,但我依旧活得很开心

作者: 风过无痕8 | 来源:发表于2020-06-09 21:12 被阅读0次

    每每读到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便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励志故事,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燃烧着内心躁动不安的荷尔蒙。如果你看到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不免会心甘情愿地饮下这碗鸡汤。

    01 一出生便是传奇

    这一年,就在四川眉山彭老山,这座山突然变得荒脊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山禽野兽远走高飞。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一位令人敬仰的不世之才苏轼便诞生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在六十六年之后,他走完了自己伟大的一生,这座山脉才又恢复了它郁郁苍苍的神韵,人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彭老山是要将它的钟灵毓秀集于东坡一人一身,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写意。

    历史上从来不乏这些神异的故事:高祖斩蛇、梦日入怀、神龙降世……每次伟大的出场都有一些华丽的现身,毕竟这是生长在《山海经》上的国度。

    历史总是用它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轨迹,有的人把自己垒进了历史的长河促使河道转弯,而大多数人都是河里的泥沙,或被裹挟前行,或成为河床的奠基。

    苏东坡注定是第一类人,他跟所有的小孩一样,六岁开始读书,接受儒家思想,他曾将一百二十多卷的《汉书》手抄两遍,事实上,他读书的时候正是用这种方法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将没有句读的文章逐字逐句背诵直至滚瓜烂熟。古籍经典顺手拈来,因此十多岁时他的文章就已经出手不凡了。

    如果说书籍打开了他的入仕之门,那么母亲便是塑造他人格的人。童年时代,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母亲程夫人便成了他优秀人格的培养者和领路人,她仁慈、果决,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给孩子讲范滂的故事,教育孩子舍生取义,她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书上记载后汉时期朝政不修,政权落入官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这些小人的统治,范滂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范滂因党锢之祸被牵连,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母亲对他说:“一个人既想有美好的品德名声,又想有长寿富贵,怎么可以两全呢?我愿意你舍弃生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讲到这里,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母亲,我长大以后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一番话在苏轼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舍身取义的种子,也奠定了他豪放不羁的文风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0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他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幼作文,因师从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文风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正契合了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标准,这一考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而苏轼是以第二的成绩屈居第二,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按照宋代的考试规则,为了防止徇私作弊,试卷收齐之后,先由办事人员登记在册,重抄一遍

    再呈交考试官评阅。而身为主考官的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被它敦厚的语言,稳健的笔力,质朴自然的文风折服,这颇具大家风采的文章本想评为第一,然他以为这是自己门下弟子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嫌只有忍痛割爱,使之屈居第二。

    每每与苏轼引经论点时,欧阳修对苏轼的不凡见识和超高的文字驾驭能力都赞不绝口,他感叹道“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他预言,未来的文坛必将属于苏轼。

    的确,从那时起,苏轼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令四围星海暗淡,唯他闪耀千年。

    03  人生四十不得意

    人生最大的落差莫过于从繁华处断崖下跌直至荒凉,乌台诗案便是43岁的苏轼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被关御史台103天,以至于差点丧命,最后因现世少有的不世之才才免遭劫难,最终被贬黄州。

    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几首牢骚诗而引发了一场悲剧,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之争。苏轼反对变法的急功近利,站在旧党一边。才高八斗的苏轼正好被政敌抓住把柄,他们一心想置他于死地,这是一场君子之争,虽然王安石和苏轼的政见不和,但并没有置他于死地的想法,宋神宗因惜才爱才也无此意,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做法——贬。王安石也是个惜才的人,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他还多次派人打探苏轼的生活起居细节。

    所以,有时候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因为小人可能要的是你的命。

    相对于京城而言,黄州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用苏轼话说:"黄州真在井底",但是对于有才情的人来说,他的才华让他永远不会寂寞。因此,苏轼每作一篇文章或诗歌都会第一时间快马加鞭放到宋神宗而案几上,即使被贬,也一点儿不妨碍天子抢热点加点赞。还有穷朋友们争相陪伴应援,他在朋友帮扶下得到了一座茅草屋,半片山坡,这个山坡就叫"东坡",由此,他得名号"东坡居士"。

    这期间既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凄凉;也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豪迈;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被贬是真实的,艰难是真实的,开心是真实的,坦荡也是真实的。他的灾祸源于他愿意对所有人推心置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恰恰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04  时光易老,初心不变

    他一生三起三落,如果说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的话,那么第二次的时候,苏轼明明可以享受高官厚禄,但苏轼依然没有站队,非但没有站在帮助他的保守派那一边,反而指责保守派的某些事情做的不恰当、不合时宜。

    王安石之后,司马光拜相,他完全废除新法。而此时的苏轼,却发现新法有些方面还是利民的,尽数废除也不恰当,于是他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下,旧党也容不下他了。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天底下再也没有什么比为民为国为天下更重要的事情了。

    第三次被贬则是在宋神宗和太皇太后去世之后的哲宗时期,宋哲宗推崇新法,自然就恨反对新法的太皇太后,连带着也恨苏轼,再也没有先皇和太皇太后的庇佑,这一次他被贬的更狠,这一贬就是天涯海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一个62岁的老人。

    如此处境的他,依然乐呵着他到处漫游,时而到寺院闲坐: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时不时提着个酒壶,到处去串门,顺便写个景: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他是一个真正能屈能伸的人。

    05  江湖再见

    那一年,彭老山变得郁郁葱葱,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苏轼将他从此山吸收的灵气尽数归还,将他行进大半个中国的脚步留在了常州,所有的政见之争,所有的是非恩怨,所有的诬陷诽谤都湮没在了时光的长河里,此世再无苏东坡。

    唯有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二百多篇散文透过历史来到我们的书桌前,当我们再次吟诵宋词的时候是否还记得有个书法家、画家也叫苏东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我这一辈子不是很顺利,但我依旧活得很开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aetktx.html